<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一樁極具戲劇性的音樂軼事

            發表于:2017-02-28 下午 /閱讀:545 /評論:3


            題頭圖: 1780年左右的莫扎特(左上圖); 米切爾?海頓(右上圖); 十八世紀后期的薩爾茨堡大教堂(左下圖); 莫扎特《G大調第37交響曲》的CD(右下圖)。 (筆者按:本文原稿寫于2014年8月,后刊載于上海音樂出版社主辦的《音樂愛好者》期刊2014年第9期,現略加修改和補充后貼上。)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一位十分喜愛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后期交響曲作品的樂友給我來信說,他以前買的好幾個不同版本的莫扎特的后期交響曲(注:通常指莫扎特的最后七首,即第35到第41交響曲)的CD中沒有找到《第37交響曲》,而新借到的一套1969年版的奧地利大指揮家卡爾·伯姆(?Karl B?hm, 1894-1981)指揮的莫扎特的交響曲全集的CD中也沒有《第37交響曲》,他問我莫扎特寫過《第37交響曲》嗎?記得當時我回信說:“從莫扎特的作品目錄看,寫過的,但我也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部作品”。此事就這么過去了。最近又有一位樂友來信提起想聽聽從未聽過的莫扎特的《第37交響曲》,這次情況不同了,不僅因為莫扎特的這首交響曲已經存在我的“資料庫”中,而且從網上也可聽這首作品。那么為什么一些莫扎特“粉絲”們會對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感到興趣呢?原因也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可以說很少有人聽過莫扎特的《第37交響曲》(現場演出和音/視頻資料也幾乎為零),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雖然有了一些音/視頻資料但現場演出還是比較少,所以莫扎特“粉絲”們接觸這首交響曲的機會比較少,以致在莫扎特后期交響曲作品中《第37交響曲》變得“物以稀為貴了”。 最新的資料表明,在莫扎特三十五年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超過一千首的各種類型的作品,其中交響曲超過60首,但是,就他的交響曲目錄的“通行本”來說,則是41首。這一數字最早出自1719年創立于德國萊比錫的著名的博賴特科普夫/哈特爾(Breitkopf & H?rtel)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莫扎特作品集》(Alte Mozart -Ausgabe)中。這是一部從1877年1月開始“動工”到1883年12月才完成的大作,正是在這部《莫扎特作品集》為當時所“確定的”莫扎特所創作的41部交響曲按時間順序排列了No.1-No.41的序號。而所謂“當時所確定的莫扎特的作品”則是根據奧地利植物學家、音樂學家、作家、作曲家和出版商路德維?!ゑT·科歇爾(Ludwig von K?chel, 1800-1877)在1862年出版的《莫扎特作品年代及主題目錄》(Chronologisch-thematisches Verzeichnis s?mmtlicher Tonwerke W. A. Mozarts?),這是一部研究莫扎特作品年代的經典之作。莫扎特作品的編號就是由科歇爾根據當時所能考證到的作品創作時間的先后編成的。莫扎特作品編號K.或K.V分別就是K?chel和 K?chel-Verzeichnis的縮寫,也就是“科歇爾編號”的縮寫。 正是科歇爾編號為444(即K 444或KV 444)的一首莫扎特作于1783年末的交響曲在博賴特科普夫/哈特爾出版的《莫扎特作品集》中被編為《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對此,當時無人提出異議,因為這首作品和其它許多作品一樣是科歇爾在莫扎特逝世后留下的一大堆手稿中找出來的。然而,四十五年后,也就是1907年,情況起了變化。一位專門研究十八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米切爾·海頓(Michael Haydn, 1737-1806)(注:這位海頓是被稱為 ‘交響樂之父’的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的弟弟)器樂作品并進行編目的音樂學家洛薩·派格爾(Lothar Perger)在整理其器樂作品手稿時發現,米切爾·海頓的一首《G大調交響曲》就是拿掉一段引子的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經查證,這首被洛薩·派格爾以《G大調第25交響曲,P16/ MH 334》為名編入《米切爾·海頓器樂作品主題目錄》(Th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Instrumentalwerke von Michael Haydn)的作品是米切爾·海頓1783年5月23日為離薩爾茨堡(Salzburg)以北約三十公里的米切爾勃艾恩(Michaelbeuern)新的修道院的院長就職而創作的,其創作日期要比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早半年。也就是說,所謂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實際上只是加了一段引子的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P16/ MH 334》。 那么,莫扎特怎么會將米切爾·海頓的作品“改頭換面”后 “變”成自己的作品的呢? 先簡單介紹一下米切爾·海頓。這位海頓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名聲當然遠不如他的哥哥約瑟夫·海頓,但在星光璀璨的18世紀的奧地利作曲家中,他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小視。他幼年在維也納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詩班任歌手,1762年后長期受雇于薩爾茨堡大主教,為教堂創作宗教音樂,在那兒呆了43年。他一生寫了400多首各種形式的宗教和世俗作品,其中宗教合唱被認為是成就最大的。他與兄長約瑟夫·海頓的關系十分密切。約瑟夫也十分喜愛和看重自己的弟弟,并承認弟弟的宗教作品要優于自己。在薩爾茨堡期間,米切爾·海頓結識了比他小十九歲的莫扎特,兩人成了忘年之交,小莫扎特還幫他謄抄過許多樂譜。1766 -67年,他邀請還不到11歲的莫扎特以及其他一位作曲家一起完成了一部德語宗教歌劇——《第一條戒律的責任》(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Gebots, MH 85)。在兩人的交往中,年輕的莫扎特受米切爾·海頓的影響在其作品中也是看得出來的,例如:莫扎特13歲時(1769年)的作品《C大調贊主詩》(Te Deum in C major, K.141/66b) 就明顯受到了米切爾·海頓的《C大調贊主詩》的影響;而莫扎特1782年創作的《G大調第14弦樂四重奏(K.387)》的末樂章中,也可以找到米切爾·海頓的《D大調第23交響曲(MH 287)》末樂章的影子。 1783年下半年,早已定居在維也納成為“自由音樂家”的27歲的莫扎特帶著結婚才一年的妻子康斯坦絲(Constanze Weber, 1763-1842)最后一次回到了故鄉薩爾茨堡省親,又一次見到了時年已經46歲的米切爾·海頓。此時米切爾·海頓正好生?。ㄒ灿泻笕丝甲C說是因酒精中毒),莫扎特幫助他寫完了大主教科列奧多(Count Hieronymus von Colloredo, 1732-1812)委托的六首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奏中的余下兩首(后編入莫扎特的作品目錄中,即G大調,K.423;降E大調,K.424)。在薩爾茨堡住了三個月后,莫扎特夫婦返回維也納,10月底途經林茲(Linz),由于當時莫扎特的名聲已如日中天,林茲的一位杜恩伯爵(Count Franz Joseph Thun and Hohenstein,1734-1801)從他的養子---也是莫扎特的學生那里,得知莫扎特要經過林茲,于是盛情邀請莫扎特夫婦住在他家,并請他11月4日在林茲舉辦一場他的作品音樂會。在旅途中舉辦音樂會是當時“自由音樂家”籌集路費的一大途徑,莫扎特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機會。10月31日,莫扎特在給他父親的信中說:“由于我身邊一首自己的交響曲都沒帶,所以這幾天只好就在這里專心作曲”,就這樣,莫扎特用了四天時間創作了他著名的《C大調第36交響曲,K 425》(又名《林茲交響曲》),并在11月4日親自在林茲的“水”劇場(Wassertheater)指揮演出了這首新的交響曲,就在這個音樂會上,除了這首交響曲外,據說還演奏了增加了一段“引子”的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交響曲》,這件事讓后來的一些樂評家感到很難理解,緊接著充滿活力與創意,可以說是真正表現其嫻熟作曲技巧的第一流的《林茨交響曲》后,莫扎特為什么會考慮這樣一首結構如此簡單而技巧又很“老舊”的三個樂章的《G大調交響曲》。至于這首作品演出時究竟是以米切爾·海頓作為作曲者還是莫扎特自己作為作曲者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科歇爾編號為444的這首交響曲的手稿確是在莫扎特身后留下的一大堆手稿中找出來的。于是問題就來了:問題之一就是,莫扎特為什么要復制(抄寫)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交響曲》的樂譜?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初,是不是因為莫扎特為了應對他在維也納以及其他地方眾多的音樂會,不僅需要用他新創作的交響曲和以前寫的交響曲,偶然也要用一些別的作曲家寫的交響曲?問題之二就是,莫扎特是如何獲得這首交響曲的樂譜的?是莫扎特在薩爾茨堡居住三個月的期間米切爾·海頓允許他復制(抄寫),或者是莫扎特臨走前向米切爾·海頓借了一部閑置的交響曲,以備路上不時之需,還是通過別的什么途徑復制(抄寫)到的呢?問題之三就是,如果他在林茲指揮演出的是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交響曲》,為什么他要在這首交響曲的開頭加上一段緩慢的長20個小節的引子呢? 這些問題也許永遠是無解的。 莫扎特是不會知道在他離世71 年后科歇爾會給這首交響曲以K 444的編號,也不會知道博賴科普夫/哈特爾出版的《莫扎特作品集》會將這首交響曲定為他的《G大調第37交響曲》,因此可以說,莫扎特本人不需要承擔什么“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責任。它所帶來的唯一后果就是在自1907年后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在所謂的他的41首“全套”交響曲中,在《C大調第36交響曲 (林茲),K 425》和《D大調第38交響曲(布拉格),K 501》之間,《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一直是缺位的。這給好幾代莫扎特的“粉絲”們帶來不解與困惑。 時過境遷,上面所提到的一些問題今天已沒有人再會去深究。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不僅出現在音樂會的節目單上,也出現在許多唱片公司的產品目錄中。而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P16/ MH 334》同樣也是如此。 那么,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K 444》是不是就比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P16/ MH 334》多了一段慢板引子呢?事實并非如此,莫扎特在第一樂章加上了一段20小節作為整個樂章鋪墊, 這一富有表現力的“序幕”“莊嚴地慢板(Adagio maestoso)”結束在帶有延長符號的五七和弦上,然后平穩地進入米切爾·海頓的第一樂章“有生氣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開始的主和弦;第二樂章“沉著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原來是帶有一段獨特的大管獨奏的回旋曲式的樂章,而莫扎特卻拿掉了大管的獨奏而代之以低音弦樂器,并在整首作品中減少了木管樂器作為伴奏聲部的作用;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3/8拍,是一首具有舞蹈特征的齊格舞曲,莫扎特到是沒有作什么改動。由此看來莫扎特對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并非是“照單全收”,而是既改了“頭”,又換了些“面”的。 十八世紀后半葉,有名錄的德奧古典樂派作曲家就不下百位,他們所創作的交響曲數以千計,單海頓兄弟倆加上莫扎特就寫了二百多首。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在其中算不上是上乘之作,而莫扎特給它添加了一個長一分多鐘的慢板引子后,從本質上講,也并沒有給這首交響曲加多少分,但因為它已變成了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倒反而引起了人們對其“原作”---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的關注,這是米切爾·海頓身前不會想到的。對于莫扎特而言,這首經他復制和略作改動但總體水平完全達不到其它六首后期的交響曲那樣高度的“作品”,竟會變成他的《G大調第37交響曲》,并因此引起了后人那么多的不解和困惑,這也是他身前始料未及的。 今天,我們能聽到的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是1907年洛薩·派格爾根據原作整理修訂的版本;而能聽到的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則多數是博賴特科普夫/哈特爾音樂出版社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需要一支長笛,兩支雙簧管,兩個圓號和一組弦樂隊,演出時通常增加一支在莫扎特的樂譜中被拿掉的大管,除了在第二樂章中一些重要的過渡樂段外它總是和大提琴一起同音演奏。同時,用羽管鍵琴演奏大提琴譜線上的數字低音的一部分,長笛僅用在第二樂章的第一段中。說得簡單點,現在聽到的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就是有一個莫扎特的引子加上米切爾·海頓《G大調第25交響曲》原始版本的混合版本。盡管兩首交響曲絕大部分是相同的,但我還是建議對此感興趣的樂友應該分別聆聽,甚至多聽幾遍。這樣也許會對兩百多年前發生在奧地利的這場極具戲劇性的音樂軼事更有所思,更有所想。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由英國曼徹斯特“北方室內樂團”(Northern Chamber Orchestra)演奏,尼可拉斯?瓦特(Nicholas Ward)指揮的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5ODQ3NzYw.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米切爾·海頓的《G大調第25交響曲》(僅僅是將莫扎特的《G大調第37交響曲》開頭一分多鐘的“引子”去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5ODkzNDI0.html?from=s1.8-1-1.2&spm=a2h0k.8191407.0.0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_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_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