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7-04-29 下午 /閱讀:765 /評論:4
題頭圖: 米科?弗蘭克(左上圖); 米科?弗蘭克在指揮(右上圖); 米科?弗蘭克指揮西貝柳斯作品的CD(左下圖); 米科?弗蘭克指揮德彪西作品的CD(右下圖); 為紀念“芬蘭音樂之父”﹑十九/二十世紀偉大的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1957)誕生150周年,兩年前,也就是2015年5月12和13日,被譽為“芬蘭的卡拉揚”的芬蘭指揮家和小提琴家奧科?卡姆(Okko Kamu, 1946-)指揮芬蘭拉蒂交響樂團(Lati Symphony Orchestra)在上海大劇院演出了兩場“西貝柳斯作品音樂會”,為上海的愛樂者們奉獻了兩臺包括《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第一到第四交響曲在內的西貝柳斯的交響音樂作品的盛宴。不僅如此,這兩場音樂會也讓上海的愛樂者們又一次近距離地領略了被譽為“芬蘭的卡拉揚”的奧科?卡姆在指揮臺上的風采。我也受《大劇院之友》期刊之約,專門撰文介紹了這位杰出的芬蘭指揮家和芬蘭拉蒂交響樂團。正是從寫那篇文章開始,也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對西貝柳斯作品的欣賞乃至崇敬,在樂壇上那些不遺余力的宣傳和介紹西貝柳斯作品的芬蘭指揮家們開始引起了我的“關注”。 真是不“關注”不知道,一“關注”才知道,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芬蘭,自從出了個大作曲家西貝柳斯后,近百年來,居然涌現了一大批在國際樂壇上頗有點名氣的(有的還應當說是非常著名的)指揮家。老一輩的如喬治?施奈福格特(Georg Schnéevoigt 1872-1947)、喬治?馬爾姆斯頓(Georg Malmstén , 1902-1981)、尼爾斯-埃里克?福格斯泰特(Nils-Eric Fougstedt, 1910-1961)、帕沃?貝爾格倫德(Paavo Berglund, 1929-2012)、朱爾瑪?帕努拉(Jorma Panula, 1930-)等暫不去說它。我查閱了一下有關的資料發現,當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挪威、瑞典和芬蘭這三個國家著名的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都曾經是或現在就是芬蘭藉的指揮家,例如:2006-2013年在挪威奧斯陸愛樂樂團(Oslo Philharmonic)的尤卡-佩卡?薩拉斯特(Jukka-Pekka Saraste, 1956-);2017年開始在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的桑圖-馬蒂阿斯?魯瓦里(Santtu-Matias Rouvali, 1985-);2011-2016年在拉蒂交響樂團(Lati Symphony Orchestra)的奧科?卡姆(Okko Kamu, 1946-);1995-2007年在赫爾辛基愛樂樂團(Helsinki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萊夫?塞杰斯坦(Leif Segerstam, 1944-);2008-2015年在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約翰?斯托加德(John Storg?rds, 1963-);2009-2013年在坦佩雷愛樂樂團(Tampere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漢努?林圖(Hannu Lintu, 1967-)等等。不僅如此,當下國際一些著名的交響樂團中,芬蘭指揮家們正在擔綱常任指揮或首席客座指揮,其中包括:2008年就在英國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埃薩-佩卡?薩洛寧(Esa-Pekka Salonen, 1958-)、2013年開始在英國BBC交響樂團(BBC Symphony Orchestra)的薩卡里?奧拉默(Sakari Oramo, 1965-)、2015年開始在捷克布拉格交響樂團(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的皮特里?恩肯(Pietari Inkinen, 1980-)、2014年開始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樂團(Minnesota Orchestra)的奧斯莫?萬斯卡(Osmo V?nsk?, 1953-)、2015年開始在法國廣播愛樂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的米科?弗蘭克(Mikko Franck, 1979-)、2017年開始在美國洛杉磯愛樂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的蘇珊娜?瑪姬(Susanna M?lkki, 1969-)等等。 對于一個人口不到550萬的國家(僅比2016年我的故鄉無錫多60萬人)來講,按照人口比例,可以說,芬蘭確實是一個高產卓越指揮家的國家。 那么,造成芬蘭有著和其人口不成比例的卓越指揮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當今世界上最權威的音樂期刊《留聲機》(Gramophone)雜志的一位專為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樂團、歌劇院、期刊以及網絡廣泛撰文的評論編輯安德魯?梅勒 (Andrew Mellor)在2012年曾對此作了專訪﹑分析和研究。他說,1)根深蒂固的音樂文化;2)極好的音樂教育;3)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4)音樂家們大量的無私努力的工作,這些綜合在一起,才使得芬蘭能培養出那么多卓越的指揮家。我以為,前面的1)2)3)說的是一個客觀良好的大環境,而4)“音樂家們大量的無私而努力的工作”也許才是問題的關鍵。這位評論編輯舉了一個被時任拉蒂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奧科?卡姆稱作為“芬蘭指揮家地下黨”活動的例子。奧科?卡姆每年都要負責承辦一個“室內樂藝術節”。2011年7月,他將當時正在芬蘭國內以及國外的一批芬蘭藉指揮家召集起來,組成了一個室內樂團,其中有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樂團的萬斯卡、在奧斯陸愛樂樂團的薩拉斯特、在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斯托加德、在當代合奏團(Ensemble Inter Contemporai)的瑪姬、在坦佩雷愛樂樂團的林圖、在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的奧拉莫、在新西蘭交響樂團的恩肯和在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的塞杰斯坦。這個全部由芬蘭指揮家組成的室內樂團成為這一年的“室內樂藝術節”的主角。這些指揮家中的大部分在被西貝柳斯音樂學院(Sibelius Academy)大名鼎鼎的“伯樂”﹑芬蘭指揮大師朱爾瑪?帕努拉帶出來之前,都曾在樂團當過某一種樂器的演奏員,而且都是行家。因此,在這個室內樂團中,由薩拉斯特﹑斯托加德﹑恩肯和卡姆演奏小提琴,奧拉默演奏中提琴,瑪姬和林圖演奏大提琴,萬斯卡演奏單簧管,塞杰斯坦演奏鋼琴,真可以說是群龍聚首珠聯璧合。在這個為期7天的“室內樂藝術節”內,樂團每天進行“魔鬼式地排練”。時任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斯托加德后來回憶說:這個室內樂團“在音樂上絕對是專業水準的,并且每個人參與度都很高?!痹谒雇屑拥驴磥?,“芬蘭指揮家地下黨”的活動,進一步加深了這些芬蘭指揮家們的共識,那就是:一位指揮家如果同時又能兼具一位樂團卓越的演奏員的特質是多么的重要。當今是一個強調管弦樂團演奏員之間﹑指揮與演奏員之間合作與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就的時代。我想,也許正是那些有遠見的樂團老板看準了在成為能夠指揮樂團之前已經就在樂團長時間學習磨礪演奏技藝的芬蘭音樂家,才使得芬蘭的指揮家能夠如此迅速的在世界樂壇的指揮臺上“崛起”。 在人數眾多的芬蘭指揮家群體中,除了兩年前介紹過的被稱為“芬蘭的卡拉揚”﹑現年71歲的奧科?卡姆外,上面提到的一位2015年開始在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擔綱常任指揮﹑現年才38歲的年輕的芬蘭指揮家米科?弗蘭克也是很值得給樂友們介紹的。 15年前,也就是2002年的9月,比利時國立管弦樂團(National Orchestra of Belgium)宣布,他們決定聘用米科?弗蘭克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和常任指揮,合同期為五年。這個雖然在歐洲算不上是頂級樂團,但也已有65年的歷史,還曾經由卡爾?伯姆(Karl B?hm, 1894-1981)﹑埃里克?克萊伯(Erich Kleiber, 1890-1956)﹑皮埃爾?蒙蒂(Pierre Monteux, 1875-1964)等幾位20世紀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掛冠執棒過的樂團怎么會讓一位時年才23歲的年輕的芬蘭人來掛冠執棒呢? 下面就來說說米科?弗蘭克。 米科?弗蘭克1979年4月1日出生于芬蘭的赫爾辛基,是他們家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父親在餐館演奏鋼琴,母親是兒童保育員。他5歲開始拉小提琴。7歲開始能閱讀后,他卻不愛看別的讀物,而是喜歡一面戴著耳機聽錄音,一面讀著管弦樂隊的樂譜。他閱讀的第一個樂譜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12歲時,因踢足球膝蓋受過傷,造成髕骨移位。由于手術的錯誤,導致腿一度癱瘓。后來做了很多次手術,吃了不少苦。在醫院的病床上,他總是用交響曲來安慰和鼓勵自己。1992年,13歲的弗蘭克進入赫爾辛基的西貝柳斯音樂學院,開始正規的小提琴學習。他學習努力,在老師和同學的心目中,他是為數不多的早熟學生中的一個。期間,他還到美國﹑以色列和瑞典游學。1995年,在他16周歲生日的前一天,他的班級有一個機會,可以讓一位愿意指揮的學生來指揮學生樂隊。弗蘭克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他踏上了指揮臺,指揮演奏了一首海頓的交響曲。也就是從他第一次站在指揮臺上的那一刻開始,他就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指揮家!這次演出,讓他的指揮才能被該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芬蘭著名的指揮大師朱爾瑪?帕努拉所賞識,帕努拉吸收他進入自己私人的“指揮班”學習。弗蘭克在回憶他的恩師時說:“他給了我有關一個指揮家應該有的一切知識。甚至教我如何利用視頻來發現和改正自己在指揮時的不良舉止?!?996年秋天,他進入了為期兩年的西貝柳斯音樂學院指揮班繼續研修和深造。也就是在這一年中,來自倫敦的哈里森/帕洛特公司(HarrisonParrott Ltd,筆者注:創建于1969年的設在倫敦和慕尼黑的一個世界最大的獨立的古典音樂國際巡演經紀公司)的經理加斯佩?帕洛特(Jasper Parrott, 1944-),聽說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出了一位年輕的指揮天才后,他飛到離赫爾辛基西北三百多公里的瓦薩(Vaasa),弗蘭克正在那里指揮一場學生音樂會。音樂會一結束,帕洛特馬上就與未滿18歲的弗蘭克簽訂了演出代理合約。因此弗蘭克只學習了一年就結束了研修,提前畢業,開始了他作為一個職業指揮家的生涯。 1997年1月,弗蘭克在赫爾辛基首次公開亮相。他成為創立于1986年的由18-23歲芬蘭青年人組成的“維伏青年交響樂團”(Vivo Youth Symphony Orchestra)的藝術總監。在這個樂團里他擴展了自己的指揮曲目。樂評家塞珀?海金海摩(Seppo Heikinheimo, 1938-)在《赫爾辛基日報》(Helsingin Sanomat)上寫道:“米科?弗蘭克是屬于埃薩-佩卡?薩洛寧那樣級別的天才?!蓖?月,他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首演,更是引起了轟動,成為了當地報紙的頭條新聞。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和瑞典廣播交響樂團都想邀請弗蘭克作為他們的首席指揮,然而他卻明智地回絕了,因為他知道自己那時還不具備這樣的資質。因此在23歲之前,弗蘭克不停地在北歐所有頂尖樂團指揮臺上,同時也在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柏林國家歌劇院和以色列愛樂樂團的指揮臺上歷練自己。2002年他又擔任了芬蘭“康阿斯涅米音樂節”(Kangasniemi Music Festival)的藝術總監。也就在這一年,就在常被人們稱為“乳臭未干”(Callow Age)年齡的23歲的弗蘭克受聘為比利時國立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和常任指揮。此時,他已被媒體描述為自英國指揮家塞蒙?拉特爾(Simon Rattle, 1955- )以來以更短的時間達到如此高度的一位最有前途的年輕指揮家。要知道,現年已經62歲的指揮大師塞蒙?拉特爾是在1980年,也就是在25歲時才當上英國伯明翰市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的藝術總監和常任指揮的。 弗蘭克在比利時國立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和常任指揮的位置上呆到2007年,他說“比利時人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音樂廳和掌控藝術的環境。我在那里每年工作12-15周”。2004年,他受聘兼任芬蘭國家大劇院(Finnish National Opera)的音樂總監,但由于腿部受過傷,在許多時候他身體的著力點常偏于右側,背部受到影響。對此他總是表現的很坦然。說“沒關系,我用手行事,不是用腳?!北M管如此,頻繁的演出活動,還是讓他不得不取消許多委約,包括失去了兩次與紐約愛樂樂團的合作的機會。2006年8月,他正式但任芬蘭國家大劇院的音樂總監,由于和大劇院總導演艾爾基?科寧(Erkki Korhonen, 1956-)以及行政總監佩卡?考蘭寧(Pekka Kauranen)意見相左,2007年2月他辭去了大劇院的職務。然而同年11月,大劇院又重新將他請回,并正式聘他為藝術總監兼音樂總監。他在這兩個崗位上一直干到2013年7月底。在這些年里,他與維也納﹑柏林﹑慕尼黑﹑紐約﹑倫敦﹑以色列﹑洛杉磯愛樂樂團以及班伯格、達拉斯、芝加哥、東京交響樂團都合作過。同時,他也活躍在許多著名歌劇院樂池的指揮臺上,包括《魔笛》﹑《羅恩格林》﹑《帕西法爾》﹑《泰依絲》﹑《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曼儂?萊斯科》﹑《弄臣》﹑《丑角》和《尤金?奧涅金》等在內的多部歌劇都是他的保留劇目。一位樂評家說:“熱情和放縱兼而有之就是他的指揮風格?!比鸬涞臉穲F評價說:“他指揮老柴的作品時就像一位老煉的大師?!币晃幻绹笓]家評價說:“他指揮的莫扎特的歌劇《魔笛》神奇得如同從天外而來?!边@期間,在許多唱片公司的錄音室里也經??梢砸姷剿纳碛?。自2015年9月起,弗蘭克接任時年62歲的韓國指揮大師鄭明勛(Myung Whun Chung, 1953-)成為創建于1937年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這標志著他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長期合作的正式開始。 芬蘭偉大作曲家西貝柳斯的作品幾乎成就了所有的芬蘭指揮家,同時他們也把西貝柳斯具有濃郁芬蘭民族特色的偉大音樂作品傳播到了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弗蘭克自然也不例外。2001年,他與瑞典廣播交響樂團合作錄制的、由芬蘭Ondine(“水仙子”)唱片公司發行的首張西貝柳斯的管弦樂作品專輯:《傳奇》(En Saga)和《萊明凱寧組曲》(Lemmink?inen Legends)的CD獲得了“金音叉獎”(Diapason d'Or Award)和格萊美(Grammy)最佳樂隊演繹獎的提名。他對去年剛去世的芬蘭作曲家埃諾約哈尼?勞塔瓦拉( Einojuhani Rautavaara, 1928-2016)的作品同樣也是不遺余力的大力推崇。勞塔瓦拉是芬蘭20世紀自西貝柳斯去世后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早期采用序列主義技法創作,后來探索出獨特的空靈、脫俗的“新浪漫主義”與奇幻風格,一生創作了8首交響曲、9部歌劇、大量的器樂﹑聲樂與合唱作品。用勞塔瓦拉自己的話說:“沒有米科?弗蘭克,也就沒有我的樂隊作品《書的意境》(Book of Visions)。不僅是因為他想委約新的作品,而且也因為他指揮我的作品是那么的自然,而理解又是那么的深刻,他是我作品杰出的詮釋者?!監ndine公司已經推出了7張他指揮的勞塔瓦拉的作品的CD。他對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也是“情有獨鐘”,前面已經說過,他兒時閱讀的第一個樂譜就是老柴的《第六交響曲》,而他膝蓋受傷躺在病床上時,陪伴他的也是老柴的《第六交響曲》的樂譜。所以當首張西貝柳斯的管弦樂作品的CD專輯出版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希望出版他指揮的老柴的《第六交響曲》的CD。他說,在老柴的《悲愴》之前,他不會接受Ondine公司其它的出版合約。他說:“我不能等到80歲時才出這張CD!”,“在我躺在病床上經受肉體的痛苦時,它是最善解人意的。我甚至能從中嗅出醫院的那種味道。對于我來說,它是所有我指揮的作品中最能表達我個人情感的一部!”2003年6月Ondine公司推出了弗蘭克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老柴的《第六交響曲》的CD。 弗蘭克首次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合作是在2003年。2015年9月,他以音樂總監的身份拉開了法國廣播愛樂樂團2015-16演出季的帷幕。與這個樂團的合作讓弗蘭克的粉絲們很快發現,弗蘭克的指揮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大概是因為,法國樂團更喜歡演奏法國作曲家的作品,因此,在指揮樂團演奏像德彪西、拉威爾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時,他先前在指揮瑞典或比利時的樂團演奏西貝柳斯或老柴的作品時經常會感覺到的那種沉穩、緩慢如同籠罩著一層魔幻般神奇的氛圍不見了(注:他指揮的老柴的《悲愴》要55分鐘),而代之以法蘭西式特有的火焰般的激情和洛可可式精致細膩的表述。近幾年,法國的Erato唱片公司和美國的RCA“紅印章”唱片公司已分別推出了好幾張弗蘭克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爾作品的CD。經過一年半的合作,用法國廣播電臺的音樂和文化創意總監米歇爾?奧利爾(Michel Orier, 1958-)的話來說:“米科?弗蘭克已經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7年2月1日,法國廣播電臺總裁馬修利?加萊(Mathieu Gallet, 1977-)宣布,樂團與米科?弗蘭克的合作將一直延續到2022年的8月。 2017年5月27日,米科?弗蘭克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為北京“2017五月音樂節”的閉幕呈獻一場題為“法蘭西印象”的音樂會。音樂會將演奏西貝柳斯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組曲》中的第一樂章:“夜曲”,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德彪西《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和交響詩《大?!?。我國廣大的愛樂者將有機會一睹這位年輕的芬蘭指揮家站在指揮臺上的風采。我想,作為當今已在相當程度上被國際樂壇普遍看好,并正在崛起的卓越的芬蘭指揮家群體中的代表,米科?弗蘭克和與他合作的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將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我們盼望著,我們期待著!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米我上傳的科?弗蘭克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演奏的西貝柳斯的《克里斯蒂安二世國王》組曲中的第一首----《夜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NTkwMzI4NA==.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我上傳的米科?弗蘭克指揮瑞典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西貝柳斯的交響詩《傳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NTk5MDk2OA==.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