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具有“魔術師般魅力”的指揮大師 --- 捷杰耶夫

            發表于:2017-08-09 下午 /閱讀:950 /評論:2


            題頭圖: 捷杰耶夫(左上圖); 捷杰耶夫--2010年《時代雜志》封面人物(右上圖); 捷杰耶夫在指揮(左下圖); 捷杰耶夫在指揮(右下圖)。 微信《古典音樂》公眾平臺在7月25日貼出了16日在慕尼黑奧登廣場(Odeonsplatz)舉辦的慕尼黑愛樂樂團夏夜露天音樂會(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Summer Night 2017)的實況視頻。這場音樂會由現任慕尼黑愛樂樂團藝術總監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1953-)指揮,著名女鋼琴家王羽佳(Yuja Wang,1987-)參加了演出。音樂會演出了包括勃拉姆斯的《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在內的六首作品。在視頻中,羽佳一如既往出色的鋼琴演奏,將勃拉姆斯的那部具有史詩性般的《鋼一》演繹得那么氣勢磅礴,雄渾博大,讓我對這位看上去十分纖柔,但在世界樂壇上早已讓人刮目相看的我國杰出的青年女鋼琴家又增添了一份發自內心的敬意。但是,掌控著整場音樂會的靈魂人物則是被稱為指揮藝術上具有一種“魔術師般的魅力”的捷杰耶夫。 說不清捷杰耶夫是屬于二十世紀俄羅斯(當然包括前蘇聯)的第幾代可稱之為“大師”的指揮家了。我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接觸外國古典音樂,直到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從電臺廣播或是唱片接觸到的古典音樂絕大多數來自前蘇聯,因此,對當時蘇聯的一批指揮家的名字至今還是記得很清楚的。特別是前蘇聯國家交響樂團(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首任首席指揮高烏克(Alexander Gauk, 1893-1963),第二任首席指揮拉赫林(Nathan Rachlin,1906-1979),第三任首席指揮伊萬諾夫(Konstantin lvanov,1907-1984),第四任首席指揮斯維特拉諾夫(Evgeny Svetlanov,1928-2002);還有像莫斯科大劇院樂團(Bolshoi Symphony Orchestra)和莫斯科愛樂樂團(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首席指揮康德拉辛(KiriI Kondrashin, 1914-1981),列寧格勒愛樂樂團(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首席指揮姆拉文斯基(Evgene Mravinsky,1903-1988),全蘇大廣播交響樂團(USSR Radio Large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指揮羅杰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等等。這些老一代的俄羅斯指揮家的指揮風格有的樸實穩健,嚴密勻稱,音響層次分明,如高烏克、羅杰斯特文斯基;有的豪放有力,剛毅果斷,音樂形象鮮明,如伊萬諾夫、姆拉文斯基;有的迫求抒情性與戲劇性的有機結合,如康德拉辛、斯維特拉諾夫。盡管他們的指揮風格各有不同,但他們指揮的俄羅斯和前蘇聯作曲家作品中那種濃郁的斯拉夫民族氣質都曾經深深地感染著包括我在內的那個年代無數的音樂愛好者,對于我來說,所謂的“俄羅斯情結”中相當一部分源自于此。記得1958年6月。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在團長阿諾索夫(Nikolai Anosov, 1900-1962)和藝術總監伊萬諾夫率領下首次來華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訪問演出,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在上海演出了五場,我那時還在無錫讀高中,無緣到上?,F場聆聽音樂會,不過,記得當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了其中幾場音樂會的實況錄音,算是讓我過了把癮。特別是在收音機中第一次聽到了伊萬諾夫指揮的肖斯塔科維奇1957年剛完成的《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的現場錄音,讓我激動萬分。這也是我聽到的第一部老肖的交響曲。那標題為《永久的思念》的第三樂章(柔板)開始時,在大提琴一聲聲低沉的撥弦后的那段以著名革命歌曲《你們犧牲了》為主題的旋律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中。這些都是快六十年前的事了。經過 “十年動亂”造成的空白,加上近四十年來,為數眾多的歐美指揮家的名字不斷填入腦中,那些曾經是我們這代愛樂者十分熟悉的、曾經給了像我這樣一批愛樂者以古典音樂啟蒙的前蘇聯指揮家的名字已被淡出了,上面提到的除86歲的羅杰斯特文斯基外,也都已謝世了。連蘇聯解體前就已在西方的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盡管此公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位杰出的大提琴家)也已仙逝,而阿什凱納奇(Vladimir Ashkenazy, 1937-)(盡管此公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位杰出的鋼琴家)也垂垂老矣。俗話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蘇聯解體后,這二十多年來,俄羅斯一批曾經的著名歌劇院、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經過一番“大浪淘沙”般的“拆裝組合”,已是 “舊貌換新顏”。隨之而來的一批50后的俄羅斯優秀的中青年指揮家也已陸續成為世界樂壇上的指揮明星。其中,我最欣賞的有兩位,一位是鋼琴家出身的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957-);一位就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捷杰耶夫。 現年64歲的指揮家捷杰耶夫出生在莫斯科,但卻是在北高加索北奧塞梯(?North Ossetia)長大的。正如他自己所說:“那里有湍急的河流和高山峽谷,那片美麗土地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養育了我,不僅給了我音樂的靈魂,也給了我演繹神奇的大自然所造就的一切的力量?!?972-1977年他就讀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Leningrad Conservatory),是被譽為“圣彼得堡指揮學派創始人”伊利亞·穆辛(Ilya Musin,1904-1999)的嫡傳弟子之一。1976年,尚未畢業的年僅23歲的捷杰耶夫獲得了當年在西柏林舉辦的卡拉揚國際指揮比賽獎。1978年,捷杰耶夫成為著名的列寧格勒基洛夫劇院(即現在的馬林斯基劇院)的助理指揮。1981年,他應邀擔任亞美尼亞國家交響樂團(Armenian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首席指揮。1988年,前蘇聯政局動蕩,歌劇院人心渙散,特別是樂團人員大量流走西方,樂團已經瀕臨“生存危機”。在樂手們的堅決要求下,經過無數次交涉,“上級主管部門”最終同意劇院自行選舉音樂總監,選舉結果是,35歲的捷杰耶夫脫穎而出,以85%的高票擊敗了原音樂總監尤里·特米爾卡諾夫(Yuri Temirkanov, 1938-),成為劇院的新任音樂總監(注:特米爾卡諾夫離開劇院后接替剛逝世的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擔任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從此,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包括歌劇院,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如鳳凰涅槃似的得到了重生,前蘇聯時代留下的這個“垂死”的“爛攤子”不僅“復活”了,而且還活力四射。到上世紀末,僅僅花了十年左右,捷杰耶夫就將劇院帶進了世界最優秀歌劇院的行列,成為俄羅斯文化藝術的標桿。 那么,這位開創了馬林斯基劇院迄今為止已經延續快三十年的“捷杰耶夫時代”的指揮家,他的“魔力”究竟表現在哪里呢? 捷杰耶夫在接手劇院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將隊伍穩住,特別是留住那些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他允許并鼓勵一部分頂尖的演員去國外劇院或樂團兼職,但需上交一部分演出收入,同時在劇院排演新劇目或有重要演出任務時必需返回,以確保他們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待遇。這一“新政”留住了大批優秀的俄羅斯歌唱演員。例如來自馬林斯基劇院的當下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十分走紅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貝科(Anna Netrebko, 1971-)就是在他的“新政”下一手打造和扶持出來的。在他看來,像這些頂尖的演員或演奏家在國外兼職或演出,不僅為劇院掙得收入,也會為劇院贏得榮譽。他自己也“身體力行”,除掛帥馬林斯基劇院,他先后兼任過鹿特丹愛樂樂團(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自2015年起則兼任慕尼黑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同時他還身兼包括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在內的歐美好幾個國家樂團的客座指揮。當然,對于這樣的“走穴”,他同樣也嚴肅地說過:“如果有人是為了100美元而去西方一些低水平的劇院演出,那他就別再回來了!”就這樣,強勢的捷杰耶夫很快在劇院樹立起他的“絕對權威”。 捷杰耶夫在接手劇院后,就定下了“將劇院打造成世界上最勤奮、最忙碌的劇院,讓馬林斯基劇院成為了俄羅斯藝術水準和收入最高的劇院”的目標。捷杰耶夫極大地擴充了樂團的演奏曲目。他不僅演出傳統的俄羅斯曲目,還帶領劇院和樂團復活了不少長期被埋沒的俄羅斯作曲家的歌劇,包括里姆斯基-科薩可夫和柴可夫斯基的幾部鮮為人知的歌劇,并把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原始版本與幾個不同的修訂版一同上演。當然也包括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的所有歌劇作品,使它們有了時代的新生命。馬林斯基劇院儼然成為了俄羅斯歌劇的守護神。不久《紐約時報》評論就認為捷杰耶夫“已經成為了俄羅斯最有力的文化象征?!迸c此同時,劇院也大量演出國外著名的歌劇作品,而且自《羅恩格林》起,捷杰耶夫要求劇院全部用德語演出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內的瓦格納的所有樂劇。今天,這所包括400人的樂團在內的當今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劇院,已擁有2000名成員。捷杰耶夫為此無比自豪地說:“在世界上,只有馬林斯基劇院能夠在不同的國家和場所同時上演不同的歌劇、芭蕾舞劇和音樂會?!睍r至今日,馬林斯基劇院不僅在俄羅斯獨樹一幟,而且受到全世界的禮遇,所到之處演出無不“爆棚”。 捷杰耶夫在接手劇院后,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劇院的經費。前蘇聯解體后,政府津貼從演出預算的95%減少到了35%。捷杰耶夫深知,即使在后蘇聯時代的俄羅斯,與克里姆林宮里關系的好壞也同樣會影響到劇院的命運。因此,要重建馬林斯基劇院也必須取得克里姆林宮的支持。1995年,為了爭取改善劇院成員的收入,他親去克里姆林宮找當時正在開會討論“車臣戰爭”問題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Viktor Chernomyrdin, 1938-2010),他對總理說:“我們的薪水實在少得可憐,如此下去人才全會流失。希望能得到政府1000萬美元的支持”,總理反問他:“我到哪里去找這1000萬?” 捷杰耶夫說:“這只是你在車臣戰場上一個小時的花費?!笨偫碛终f:“這和車臣有關系嗎?”捷杰耶夫馬上反駁:“在戰場上,大筆的錢一瞬間就成炮灰了。這1000萬美元支持的不光是劇院,而是支持民族的榮光!”他的話大概“震”住了總理,很快,葉利欽總統就大筆一揮撥款1000萬美元。1998年1月,捷杰耶夫正為擴建劇院的經費犯愁,趁一次葉利欽來歌劇院觀看演出的機會,他對葉利欽說:“美國的肯尼迪藝術中心和林肯藝術中心不僅是劇院,還是美國的文化符號。俄羅斯偉大的文化也同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符號?!睘榇?,他需要“用3000萬美元把劇院升級到可以和美國劇院抗衡的標準?!惫?,這句話巧妙地“搭準了”這位天生競爭性就很強的葉利欽的“脈”, 捷杰耶夫回憶說:“沒有人像我這樣和他說話,人們都怕他,他像熊一樣。記得當時他很激動,使勁拍桌,酒杯都晃動了,馬上同意了我的計劃?!彼僖淮纬晒α?。對此,捷杰耶夫曾得意的說:“我很驕傲,因為我挑戰了他?!彼同F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私人關系也很好,捷杰耶夫說:“我很尊重他,他很重視藝術的發展,我們常討論文化問題?!睋f他可以直接撥打普京的電話,并且他和普京互為雙方孩子的教父。當然,他與克里姆林宮的這種關系,也受到一些人的詬病,有些西方媒體評論他是“音樂和政治的雙重天才”。不過,捷杰耶夫并不在意。因為,正是這些良好的關系,在相當程度上促成了劇院這三十年的巨變,正如捷杰耶夫自己所說:歷史將會給他公正的評價。在回顧這一切時,他曾經這樣說:“1990年代國家處于非常困難的時期,政府還在試圖盡他們所能來幫助我們?,F在我們已經比較少地考慮和談論錢了。雖然仍需要國家的支持,但主要的收入來自于在國內外的演出的票房以及與世界主要唱片制造商之一的飛利浦公司合作制作音頻視頻、推出光盤,當然也來自于世界各地為數越來越多的商業贊助和朋友的資助?!边@里,他所說的“商業贊助和朋友的資助”主要是指他創立的一年一度為期兩個月的“圣彼得堡白夜藝術節”(White Nights Festival),這個藝術節引來不少經濟界大亨和資助人?,F在,馬林斯基歌劇院已成為俄羅斯收入最高的藝術團體了。 除了上面這些外,捷杰耶夫個人的魅力,特別是指揮藝術上的魅力,對凝聚他的整個團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十幾年來我是在電腦或電視屏幕上看著捷杰耶夫那張清晰地鐫刻著他個性印記的粗獷而冷峻的臉龐兩側絡腮胡子是怎么從烏黑變成灰白的。由于他指揮的作品大多是我熟悉的,因此能讓我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觀察他指揮時的動作。這位濃眉下雙眸如炬、體魄健壯的指揮家有著過人的精力和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他指揮時從不站指揮臺,也很少用指揮棒(注:有時他會用一根牙簽做指揮棒,所以他又有一個“牙簽指揮家”的外號)而多數是徒手指揮,雙臂半吊且下垂,盡管有時會有一些神經質式的顫抖動作,但卻似乎總能將他那纖細的手指無限延長,以明確、清晰的指令,指引著樂團在樂曲中“穿行”。他的指揮動作自然舒展,擊拍準確,點線分明,雋永流暢,爆發力極強。那雙寬大、厚實、柔軟的手掌有時像微微撲動的蝴蝶翅膀,有時像在輕收慢攏般的撫摸浮云,而有時又像從天而降的霹靂閃電。他全身的肢體語言更是變幻無窮。他的指揮精確完美,幾乎可以用“無懈可擊”來形容。每一首作品的節奏、音色、力度的對比以及聲部的平衡感都非常清晰細膩。不過,捷杰耶夫的指揮魔力并不全在手上。倫敦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馬里納(Andrew Marriner, 1954-)曾這樣描述:“他從眼睛到嘴巴都非常神奇,非常有表現力,從鼓勵演奏者的自信,到對浪漫的渴望而不經意流露的狂喜以及深沉的憂傷,他豐富的面部表情,足以讓從事表演藝術的演員嫉妒不已。他的耳朵猶如有許多根隱形觸須,每一根都插了電,他的頭腦就像是控制板,將每位樂手的潛意識納入他的掌控之下?!笔堑?,正如捷杰耶夫自己所說的:“音樂最主要的是心靈的感覺與溝通。樂團像一架機器,聽從經驗和智力的指引,指揮要善于創造氣氛。這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份凝重的責任。好的指揮,一開始就能將樂手的情緒調節到興奮的狀態,而不在乎你手上有什么長棍、短棍或者沒有棍,最主要的是音樂?!闭驗槿绱?,每當我在屏幕上仔細觀察他用他那雙深邃而智慧的眼睛加上極具表現力的雙手和肢體語言指揮樂團時,都似乎讓我看到了這位生命的每個細胞都隨音樂而靈動的指揮大師那“躍動著的靈魂”。 據說在與樂團的排練中,捷杰耶夫往往精益求精到了“苛求”的程度,由此得到了“指揮沙皇”的綽號。不過他本人對此并不在意,他認為基于對馬林斯基劇院的深厚感情,他有理由這樣做以保持劇院的藝術水準能夠居于歐洲前列。那么“沙皇”的綽號是否意味著“獨斷獨行”呢?對此,捷杰耶夫這樣說:“指揮家最大的幸福是能夠‘保護’好偉大作曲家的作品。有時候,為了‘保護’作曲家就得變得‘獨裁’,但不是粗魯,也不是無理,而是堅持己見。音樂家對作曲家的作品一旦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做出來的音樂就會越來越差。在馬林斯基劇院,我的責任重大。為保持劇院的藝術水準,我必須‘獨裁’?!蔽蚁?,捷杰耶夫這樣的想法并非是他的“專利”,在音樂史上,他的前輩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萊納(Fritz Reiner, 1888-1963),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等等這些指揮大師們不論在樂團還是在指揮臺上不都是“說一不二”的嗎!而捷杰耶夫獨享“沙皇”的帽子,不過是因為他是俄羅斯人而已。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也許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民族性格中有著擁護“強人”和隱含著“拯救世界”使命的傳統基因,不論是當下被稱為“普京大帝”的普京總統也好,還是被稱為“指揮沙皇”的捷杰耶夫也好,也許都是這種民族基因傳承的表現。 寫了這么多,我想捷杰耶夫這位當今古典樂壇上炙手可熱的中生代指揮家之一,確實可稱為這個世紀新型指揮家的代表。作為前蘇聯音樂培養體系成長起來的精英,他的指揮風格與康德拉辛、穆拉文斯基等老一輩前蘇聯指揮家的風格一脈相承。然而,他不僅只是繼承,而是集指揮藝術天賦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管理才干于一身,與日俱進地和整個馬林斯基劇院以及和他擔任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的那些樂團一起進行著極有成效的音樂創造活動。更為可貴的是,在當下遍及全球的藝術商業化的潮流中,作為劇院之長的捷杰耶夫堅持認為“馬林斯基不是純商業性的劇院”。他說:“比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以及威爾第早期作品、冷門歌劇等,毫無商業性可言,我們也都演了,都錄了,那完全是出于藝術上的考慮?!彼€說:“我打造馬林斯基這個藝術品牌,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給世界留下一個紀念,同時也是對馬林斯基劇院200多年的歷史有一個交代?!苯萁芤蜻@樣說了,也這樣做了! 捷杰耶夫是個工作狂,幾乎天天要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他身揣7部手機,用來接聽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信息。每年要指揮130場以上的演出,平均2.8天一場。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老資格評論家稱他是“這個星球上最繁忙的指揮家?!彼χf:“我很享受這種生活帶給我的無窮樂趣!”。也正因為如此,他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他一家和母親、姐姐一家、妹妹一家都住在位于圣彼得堡濱水區他的家中。他的妻子娜塔莉亞?杰比索娃(Natalya Dzebisova)是他奧塞梯的同鄉,比他小27歲。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姐姐拉瑞莎(Larissa Gergieva)是位鋼琴家,現在管理著馬林斯基劇院的青年歌唱培訓學校,他的妹夫也在劇院工作。據說,捷杰耶夫還是位孝子,對他年邁的母親非常孝順,在波羅的海海邊的三層別墅中,他專門為母親的臥室裝了一個有透明玻璃的電梯方便她進出。 我國許多愛樂者喜歡用他的中文譯名捷杰耶夫中的“捷”和“夫”二字親切地稱捷杰耶夫為“姐夫”,這個充滿“中國味”的稱謂可以說已經將他視如親人,而他對中國也充滿了深厚的感情。近20年來他就像走親戚那樣每年要多次率團到中國來演出,這在當今所謂“世界十大指揮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今年11月下旬,“姐夫”又要率他的馬林斯基劇院樂團和芭蕾舞團來上海演出了。捷杰耶夫又將再一次在舞臺上為上海的愛樂者們展現他那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魔力,他的劇院樂團和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也將再一次在他的指揮下為上海的觀眾們演繹精彩紛呈的經典的交響音樂和芭蕾舞劇了,我們期待著,不,是熱切地期待著他們的到來!而這篇數千字的文字,正是表達了我這個“姐夫”的老粉絲的這份“熱切期待”的心情,難道不是嗎!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觀看捷杰耶夫在2007年指揮馬林斯基劇院樂團和芭蕾舞團演出的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全劇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1MTIyNjMy.html?from=s1.8-1-1.2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_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_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