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說說戈萊茨基和他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

            發表于:2017-09-25 下午 /閱讀:870 /評論:2


            題頭圖: 亨里克·米科拉伊·戈萊茨基(左上圖); 瑞典畫家阿克塞里?加倫-卡萊拉的畫作--被殺害的萊卡敏的母親(作于1897年)(右上圖); 位于波蘭薩克帕內鎮的納粹集中營舊址(左下圖); 戈萊茨基《第三交響曲 ---“悲歌”》CD的封面。 當前微信公眾平臺中有關古典音樂的平臺很多,我也訂閱了一些,當然良莠不齊是在所難免的,不過其中有幾個我還是比較欣賞的,比如有一個就叫《古典音樂》的平臺,我幾乎每天都要打開觀看其中的一兩篇文章或聆聽一兩首作品,同時還會轉發給一些樂友們分享。前幾天(9月21日)這個平臺以《又來了一個 --- 史上十大著名交響曲》為題推出了一個由“CFM(注:這是臺灣著名的一個古典音樂FM廣播頻道)的一位古典音樂專家”介紹的他心中所謂的“史上十大交響曲”。通常我對于這種“Top 10”、“Top 20”、“Top 50”等等諸如此類的“排名”,是不大感興趣的。我從來以為,“青菜蘿卜各有所好”,排名No.1的也許非我所愛,而排名No.10,或No.20,甚至No.50的倒也許是我最常聽,最欣賞的。我完全同意微信公眾平臺《古典音樂》的“小編”說的:“由于人的知識素養、視野寬度、認知水平、生活環境等等的不同,面對相同的客體事物,常常會有著不同的感知認識。藝術接受的主體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庇捎凇豆诺湟魳贰返摹靶【帯闭f到這位CFM的古典音樂專家“視野很獨特,沒有海頓、布魯克納”,還沒有貝多芬的“第五”、“第三”等,竟然選了戈萊茨基的“第三“,而貝多芬的“第九”還排在了第七位?!靶【帯痹谖闹袑懙哪蔷洌骸熬谷贿x了戈萊茨基的‘第三’”,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并因此而勾起了我的一段回憶。 ? 那是在2014年3月上旬,一位樂友用電子郵件發給我一份通知,說“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3月15日下午將在湖南路上海交響樂團排練廳舉辦的一次專題講座,由該協會特邀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常務副總經理、著名音樂評論家和音樂散文隨筆作家曹立群先生作題為《給殉道者的祈禱 --- 波蘭作曲家戈萊茨基和他的音樂》的專題報告。通知是發給協會會員的,盡管我不是該協會的會員,以往也極少參加類似的活動,但我對波蘭作曲家戈萊茨基還是有點興趣,而且也拜讀過曹立群先生以往所發表過的一些音樂評論方面的大作,所以那次就以“非會員”的身份去參加旁聽了。不過,在去聽講座前,我還是做了一些“功課”的。因為我知道,這個介紹講座的主題是離不開戈萊茨基的那部副標題為“悲歌”的《第三交響曲》(Symphony No.3 “Sorrowful Songs”, Op.36)的,所以,在去聽講座的前幾天,我花了點時間,將我在前幾年就已錄下并存放在我的“音頻資料庫”中的這首交響曲取出來,反復的聽了好幾遍。果然,在這次講座中,曹立群先生在簡要介紹了戈雷茨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創作生涯后,隨即就用戈萊茨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作為講座的基本素材,一邊播放唱片,一邊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分析講解了這首交響曲的是如何用簡約性的音樂語言來闡述其深刻的宗教性精神內涵的。他的這個講座確實讓這首“為世上所有的受難者、殉道者譜寫的悲歌”打動了相當多第一次聽到這首作品的與會者,也讓我對這首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和認識。 要說十多年來我從網絡電臺中收集到的二十世紀作曲家采用各種“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作品為數是不少的,但坦率地說,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只錄而不聽”的。因為我的音樂審美水平似乎還到不了那個“高度”(我倒是想著哪一天能達到那個“高度”,但“前景”看來是悲觀的)。即使有些作品可以接受,但讓我“過耳不忘”的作品卻是“少之又少”。不過戈萊斯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應該說是個例外。這首由女聲和弦樂以舒緩、悠長而又凝重的旋律線貫穿自始至終,將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曾經受過的由戰爭與暴力以及一切天災人禍所帶來的苦難---那徹骨的傷痛,那悲哀的呻吟,讓一切有良知的人們,特別是有過痛苦經歷和不幸遭遇的人們都會為之動容。難怪1995年這首作品在歐洲某國為紀念“戰勝法西斯五十周年”的音樂會上演出時,演奏大廳內電燈熄滅,全場聽眾點燃蠟燭,人們隨著戈萊斯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的樂聲為在“二戰”中被法西斯殺害的人們祈禱,音樂還未結束,整個大廳已是哭泣聲一片。 ? 現在不妨就來說說也許不少愛樂者還不熟悉,甚至根本就沒聽說過的作曲家戈萊茨基和他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 亨里克·米科拉伊·戈萊茨基(Henryk Miko?aj Górecki, 1933-2010)是與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并列為波蘭二十世紀中后期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于現今波蘭西南部西里西亞省的車爾尼卡(Czernica)村,父親是當地火車站的貨運管理員,一位業余音樂愛好者,而會彈鋼琴母親在戈萊茨基兩歲時就已逝世。盡管他從小就喜歡音樂,但得不到父親和繼母的支持,甚至還不允許他使用生母留下的鋼琴。不過在他的堅持下,十歲時獲準隨一個當地的業余音樂家帕維爾·海德加(Pawe? Hajduga)學習小提琴。五十年代初他就讀于一所州立音樂學校學習單簧管、小提琴、鋼琴和音樂理論。1955年起就讀于卡托維茲(Katowice)的州立高等音樂學院,隨二十世紀早期波蘭著名的作曲家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的高足、作曲家博萊斯瓦夫·查貝爾斯基(Boles?aw Szabelski, 1896-1979)學習作曲,196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此后,他赴巴黎,拜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大師奧利維?!っ肺靼玻∣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為師。1965年起在母校任教,后擔任院長,他是一位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1979年因抗議當時的波蘭政府拒絕讓教皇約翰·保羅二世(John Paul II, 1920-2005)訪問卡托維茲而憤然辭職。 ? 作為作曲家,戈萊茨基一生中創作了包括交響曲、室內樂、合唱等在內的大量作品。他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他是一位執著的“先鋒派”作曲家,熱衷于“序列音樂”的創作,代表作作品是1959年創作的《第一交響曲》。但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他的創作風格發生了轉變,逐漸放棄了對不協和音響的追求,轉而研究波蘭古老的民歌、中世紀宗教音樂中的圣詠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音樂。同時,從浪漫主義音樂那里取得靈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以后的作品。在他中、后期的許多作品中所采用的重復的旋律和節奏模式,每個音都清晰可辨,和聲通常是有調性的(即基于一個特定的主音),其靜態的音色使人深入聲音的本質,而不是呈現某種難以把握的復雜結構,這一切正是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音樂的一個流派即所謂“簡約派”技法的重要特點。?而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又帶有明顯的宗教性靜態的和聲以及優美而又感傷的風格,所以他被樂壇稱為“圣神簡約主義音樂”流派的代表性作曲家。創作于1976年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就是他這一時期創作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二十世紀古典樂壇上的地位。 戈萊茨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是題獻給他的妻子雅德維加·魯朗斯卡(Jadwiga Rurańska)的。與作曲家其它以“先鋒”著稱的復雜、怪異、晦澀的作品完全不同,它的三個均為“慢板”的樂章自始至終都由弦樂用舒緩、悠長、沉重的旋律線貫穿,每個樂章中,都有一位女高音在抒情如歌的管弦樂背景下,如怨如訴地吟誦出一首感人的悲歌,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下面,分別說說這三個樂章。 ? 第一樂章:.慢板---緩慢寂靜如歌的。這是一首結構龐大的樂章,由女高音演唱的一段十五世紀波蘭天主教的祈禱文《圣母瑪麗亞的悲歌》(Lament?of?Mary)是這個樂章的中心。這首祈禱文記述了圣母瑪麗亞在耶穌身邊所做的祈禱:歌詞大意為:“我的兒子,我最親愛的,與你的母親分擔你的創傷。因為,我親愛的兒子,我一直把你放在心上,一直忠實地侍奉你。對你的母親說,讓她幸福,盡管你已經離我而去,我珍愛的希望?!闭麄€樂章是一首卡農(注:卡農(Canon)是一種復調樂曲,其中一聲部或另幾個聲部進行模仿,同一旋律在依次進入的各聲部中上下交疊),祈禱文將其切成兩半,以低音提琴開始,融合其它樂器,使聲部越來越復雜,最后又以低音提琴的縈繞而終止??梢韵胂筮@里描述的正是一隊見不到頭尾披著黑色頭巾身著黑色裙袍的婦女,在蕭瑟陰冷的深秋,步履蹣跚,表情木然地走向灰蒙蒙的天際,走向那只能隱約看見十字架的位于遠方地平線下的教堂。 ? 第二樂章:慢板與廣板---非常安詳的。結構極為精致細膩,在持續音型的襯托下,由單簧管、圓號、豎琴、鋼琴、弦樂隊演奏和女高音獨唱的旋律優美而傷感。作曲家說過:“第二樂章不是純粹的述說一個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它應該具有波蘭南部伯特哈勒(Podhale)山區音樂的氛圍。我想要的是那位女孩如同哼唱似的獨白,而這個哼唱應夢幻般地飄浮樂隊的音響之上?!迸咭舄毘母柙~用的是一首刻寫在波蘭南部小鎮薩克帕內(Zakopane)二戰時納粹蓋世太保集中營內一面墻上的祈求圣母瑪麗亞保佑的祈禱文,這篇祈禱文的落款是:“海倫娜·布萊祖西婭克(Helena B?a?usiak),18歲,自1944年9月26日起被囚?!逼矶\文大意是:“不,媽媽,不要哭泣,最純潔的天后,永遠扶助我,圣母瑪麗亞?!笨梢酝茰y,這位正值花季的少女,在刻完這段祈禱文不久,就與她的雙親和所有家人被納粹殘害了。 ? 第三樂章:慢板---如歌而單純的。固定音型延綿不斷,同樣自始至終支撐著漂浮在它上方的女高音簡單的旋律線。以大提琴為音樂主體的慢板充滿了哀傷的氛圍,女高音的獨唱詞出自一首波蘭西部西里西亞地區的民歌,這首民歌描述了一個母親痛苦地尋找在西里西亞起義中被殺的兒子。歌詞大意是:“他到哪里去了,我可愛的兒子?也許在那場起義中,殘酷的敵人殺害了他。啊你們這群壞蛋,以上天的名義,告訴我,為什么你們要殺害我的兒子。上天的小百靈,因為他的母親,再也找不到他了。還有你,上天的小花,愿你遍地盛開,讓我的兒子,幸福地入睡?!边@既是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在傾訴著無盡的哀怨和悲慟,又是在月夜中一個懷抱兒子詠唱著催眠曲的母親對和平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 據說戈萊茨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1977年首演時,曾讓喜好他以往“先鋒”“前衛”作品的聽眾聞之一片茫然。同時這首交響曲中獨特的音樂語言風格在首演時也未得到肯定和關注。而在十五年后,也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它開始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賞和推崇。大多數人都被其簡約性的、冥想性的音樂風格深深吸引。以致這首具有深刻內涵和無法抗拒的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很快就在樂壇和愛樂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一度讓包括作曲家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都始料不及。1991年5月,美國著名指揮家大衛·津曼(David Zinman, 1936-)指揮倫敦小交響樂團(London Sinfonietta Orchestra),由美國女高音歌唱家道恩·阿珀肖(Dawn Upshaw, 1960-?)擔綱獨唱,錄制了這部作品,緊接著,次年5月,美國華納集團旗下的“絕品”唱片公司(Nonesuch?Records)推出了CD。?料想不到的是這張CD不僅曾連續六周名列歐美古典音樂唱片暢銷排行榜之冠,而且竟打入流行音樂排行榜,與邁克爾·杰克遜(Michael Jackson, 1958-2009)的《危險》(Dangerous)和恩雅·勃朗南(Enya Brennan,1961-)的《凱爾特人》(The Celts)一爭高下,進入排行榜前六名。很快,這張CD的銷售量超過了100萬張。這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作曲家“嚴肅”音樂作品CD罕見的銷售記錄。 ? ???? 2010年11月12日戈萊茨基在他的家鄉病逝,就在他逝世的一個月前,波蘭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Bronis?aw Komorowski, 1952-)的妻子安娜·科莫羅夫斯卡(Anna Komorowska, 1953-)代表總統在戈萊茨基的病床前授予他波蘭最高榮譽勛章---白鷹勛章。? ? 戈萊茨基的女兒安娜·戈萊茨卡-斯坦奇克(Anna Górecka-Stanczyk)是一位鋼琴家;與父親同名的的兒子小米科拉伊·戈萊茨基(Miko?aj Górecki,Junior, 1971-)當下已經是一位在波蘭樂壇上暫露頭角的年輕作曲家。 ? 在結束這篇文字前,我又一次仔細地讀了那位“CFM的古典音樂專家”對戈萊茨基這首交響曲的“評語”。他是這么評述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唱片奇跡,戈萊茨基三個樂章的《第三交響曲》并不僅僅是流行于當下,它注定是未來的經典?!彼终f:“這部交響曲是創新且無懈可擊的?!弊詈笏f:“沒有這部作品,很難想象未來會是怎樣?!边@里,我沒有看懂他最后一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將戈萊茨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排在他心中的“史上十大交響曲”之一,至少對于我來講是不持異議的。這也正是我愿意花點時間寫這么多文字來介紹戈萊茨基和他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的緣由。 打開以下網頁可欣賞由美國女高音歌唱家道恩·阿珀肖(Dawn Upshaw, 1960-?)獨唱,美國著名指揮家大衛·津曼(David Zinman, 1936-)指揮倫敦小交響樂團(London Sinfonietta Orchestra)演唱演奏的戈萊茨基的《第三交響曲 ---“悲歌”》: http://video.tudou.com/v/XMjMzOTYwNDYyNA==.html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_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_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