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9-01-31 下午 /閱讀:619 /評論:1
題頭圖: 約瑟夫·圣-喬治(左上圖); 約瑟夫·圣-喬治與“騎士唐”在倫敦的擊劍比賽(右上圖); 約瑟夫·圣-喬治上校(左下圖); 作曲家約瑟夫·圣-喬治作品的CD(右下圖)。 2003年3月6日,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臺播出了一部五十二分鐘的電視紀錄片《黑膚色的莫扎特:還原一個傳奇》(Le Mozart Noir:Recoving a Legend)。演員肯德爾·奈茨(Kendall Knights)在影片中扮演被稱為“黑膚色的莫扎特”的作曲家約瑟夫·圣-喬治(Joseph Saint-Georges, 1745-1799)。指揮家詹妮·拉蒙(Jeanne Lamon, 1949-)指揮加拿大巴洛克室內樂團(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在影片中演奏了約瑟夫·圣-喬治的作品。這部電視紀錄片已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電視臺播出,電視紀錄片的DVD影碟也在2005年推出。 那么這位被稱為“黑膚色的莫扎特”的作曲家圣-喬治究竟是何許人?老實說,在這之前我對他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后來,從網絡電臺上聽到了他的一批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以及一些樂隊作品后,才引起了我對這位作曲家的關注。從已有的資料表明,這位約瑟夫·圣-喬治被稱為是十八世紀下半葉法國大革命前“啟蒙時代”音樂界最為閃亮的人物之一,是與海頓、莫扎特是同時代的一位音樂大師。他出生比莫扎特早,但比莫扎特晚逝幾年。作為作曲家,他一生創作過包括歌劇、交響曲、各種形式的室內樂以及藝術歌曲等,但作為一個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則是為他自己演奏而寫的二十五首小提琴協奏曲。這些作品充滿了與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海頓和莫扎特幾乎相同的氣息。作品中處處閃爍著樸實無華,純情高尚的靈感和與生俱來的才華。因此給這位皮膚黝黑具有黑/白混合血統的作曲家一個“黑膚色的莫扎特”的別名,似乎也無可非議。不過,看了有關他的資料后,更讓我“拍案叫絕”的是,這位“黑膚色的莫扎特”居然還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劍擊手、出色的運動員,同時又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名杰出的軍事指揮官。 盡管這位在古典音樂史上可稱為非?!绷眍悺暗娜宋?,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少被人提及,他的許多作品也是在上世紀下半葉才陸續被“披露”出來,他的“傳奇”和故事更是鮮為人知,由此看來,在這里花一點時間,寫一點文字,給大家講講他的“傳奇”和故事,也許不是多余的。 約瑟夫·圣-喬治出生在大西洋中的法屬西印度群島的瓜德羅普群島(Guadeloupe)一個富裕的種植園主的家庭。父親喬治·德·博洛涅·德·圣-喬治(George de Bologne de Saint-Georges)是法國貴族的后裔,1739年娶伊麗莎白·梅里肯(élisabeth Merican)為妻。1740年1月,他搬進了一個占地約二百五十英畝的種植園,園內有六十個奴隸,其中有一個當時大約十七歲名叫安妮(Anne)的漂亮姑娘,人們叫她納農(Nanon),是島上非洲黑人的后裔。不久喬治愛上了納農,1745年圣誕節,他們的兒子約瑟夫·圣-喬治出生了。不過,根據當時的法國法律,由于約瑟夫有非洲黑人的血統,所以沒有資格獲得貴族的頭銜。1747年12月17日,喬治在一場因酒后爭吵引起的擊劍決斗中刺傷了對手,為避免謀殺的指控,他秘密逃離瓜德羅普島。但隨后還是在缺席審判的情況下于1748年3月31日被當局判處死刑,他的財產被沒收。不過,讓人不解的是,這年9月1日,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獲準帶著納農與約瑟夫一起離開瓜德羅普島。1749年1月4日,三歲的約瑟夫隨著他的兩位母親抵達法國。很快,圣-喬治家族利用其在法國王室中的影響力使國王路易十五(King Louis XV, 1710-1774)赦免了喬治。1749年9月2日,四歲的約瑟夫跟隨他的三十八歲的父親喬治和二十六歲的生母納農從法國本土的港口城市波爾多(Bordeaux)啟航,回到了瓜德羅普島。 童年的約瑟夫在種植園過著優裕的生活。父親給他上音樂課和教他擊劍。1753年8月12日,八歲的約瑟夫隨伊麗莎白·梅里肯一起重回波爾多開始上學。一年后父親喬治和生母納農也到了波爾多。1755年9月10日,他們帶著約瑟夫一起到了巴黎,住在時髦的圣-日耳曼區(Saint-Germain)。1757年4月1日,喬治獲得了王室侍從的職位,也就是說,成了國王路易十五的私人助理。 1756年10月,十三歲的約瑟夫進入了巴黎的尼古拉斯·特西耶·德·拉貝舍爾(Nicolas Texier de La B?essière)的劍術學院,這是一所專為貴族子弟培養精英的寄宿學校。在這里約瑟夫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院上午有數學、歷史、外語、音樂、繪畫和舞蹈等課程,下午則專門上劍術課。約瑟夫與院長拉貝舍爾的兒子一起訓練,并成為他家庭的???。年輕的拉貝舍爾后來寫道:“約瑟夫是有史以來最非凡的武士之一?!彼瑫r在圖伊勒里(Tuileries)在專家指導下進行馬術訓練。 1763年5月10日,十八歲的約瑟夫花錢買了個官職(按規定,這個職位的最低年齡是二十五歲),成了具有“騎士”頭銜、可執行國王下達給軍事法庭命令的執行官(L‘Office d'écuyer,Conseiller du Roy,Controleur Orderaire des Guerres)。在這個“崗位”上,他干了十一年。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段經歷,所以在后來法國大革命時期,他能被委任指揮一個輕騎兵團。1764年6月15日他又成了國王衛隊的成員,但他每年只服務三個月,因此他應該受的各種教育沒有中斷。 十八世紀中葉,由于越來越多的有色人種移民法國本土,法國當局開始加以限制和規范。啟蒙運動時期法國著名的大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就是其中的鼓吹者之一。他說非洲人和他們的后代天生不如歐洲白人。對當時的法國國王影響更大的是,奴隸主和商人為了保護他們的利益而提出保持種族隔離政策的要求。根據1685年路易十四(King Louis XIV, 1638-1715)頒布的“黑人法典”(Code Noir),1762年4月5日,國王路易十五頒布法令,要求黑人和有色人種必須在兩個月內向海事法庭登記。1762年5月10日,約瑟夫的生母、三十四歲的安妮·納農登記,約瑟夫是由拉貝舍爾代為登記。當時,根據該法令在巴黎登記的總人數為一百五十九人。 在那個時代的巴黎,不同膚色的人中很少有非洲人的后裔能成為巴黎的“中產階級”。當然,也可以舉出一兩個“特例”。比如安德列·盧西多(André Lucidor),他在到達法國之前曾是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的一個非洲人,一名奴隸。1750年他在那里獲得解放。盡管異族婚姻是被明令禁止的,盧西多還是不顧禁令結了婚,后來成了兵器大師,并在梅尼爾蒙街(Rue de Ménilmonant)設有一個擊劍廳。再比如就是約瑟夫·圣-喬治。那么約瑟夫是如何克服種族主義障礙“越過”被人輕蔑的“黑/白混血兒”的身份而進入當時法國的中產階層的呢? 回答是:除了靠他的天賦,靠他與生俱來的才能,也靠他從父親那里得到的一筆不菲的遺產。1765年12月9日,喬治·德·博洛涅·德·圣-喬治立下了遺囑:“安妮·納農小姐是一位自由的黑人婦女,伺候了我三十年,我一共留給她三千英鎊。留給我兒子約瑟夫·圣-喬治先生總共五萬英鎊?!蔽迦f英鎊!這在當時確實是一筆令人咋舌的財富。 約瑟夫在拉貝舍爾劍術學院學習了六年,直到十九歲。那時大家都叫他“圣-喬治騎士”(Chevalier de Saint-Georges)。不管他使用“騎士”這個頭銜是否合法,這個頭銜無論如何在當時都是讓人“刮目相看”的。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劍術是屬于貴族精英階層的,他在劍術方面的突出表現,確立了他在貴族精英層內“無懈可擊”的地位。因此,十七歲時,約瑟夫就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擊劍手,而且已經是一位眾所周知的公眾人物。十九歲時,在他擊敗了盧昂(Rouen)的一個熟練的擊劍大師皮卡德(Master Picard)后,父親送給他一匹漂亮的英國馬和一輛時髦的兩輪馬車,然后他就經常在巴黎的街道上駕著這輛時尚的馬車“招搖過市”。1765年,著名的意大利劍術大師吉安·法爾多尼(Gian Faldoni, 1739-1770)來到巴黎挑戰約瑟夫。起初他拒絕了,但他看到法爾多尼擊敗了所有巴黎的對手之后,終于應戰了。1766年9月8日舉行的這場比賽是王室出席的一場公開盛事。兩位對手的劍術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兩人輪流領先,打得非常艱苦。最終法爾多尼以4比2獲勝。這是約瑟夫擊劍生涯中的第一次失敗。二十多年后的1787年4月9日,英國威爾士親王曾在倫敦安排一場擊劍比賽,此時已四十二歲的約瑟夫對陣五十九歲的“男扮女裝”的法國著名擊劍手“騎士唐”(Chvalière d'éon),這位騎士的原名是查爾斯·唐·德博蒙特(Charles d'éon de Beaumont, 1728-1810),是法國王室駐英國的一位外交官,此時已失寵,每天練習擊劍。盡管約瑟夫已經不像年輕時那么“機動靈活”了,但仍然擊敗了“騎士唐”。巴黎的媒體并沒有把這場交鋒視為頭條新聞,但在“騎士唐”的回憶錄中說,克雷基女侯爵(Marquise de Créquy, 1704-1803)曾用輕蔑和種族主義的語言“譴責”了一位“法國紳士”與一個“混血兒”之間的擊劍比賽。盡管如此,約瑟夫在當時法國的劍術界仍被稱為“劍之神”(The God of Fence)。 除了劍術外,在年輕的貴族們所應該涉及的所有藝術和運動領域內他都有著令人羨慕的優勢。據說人們常??吹剿挥靡恢桓觳苍谌{河上游泳;在滑冰方面,他的技巧超過了其他人;而在短跑競賽中的記錄則位于當時整個歐洲的前列;至于手槍射擊,他也很少脫靶。 在音樂方面,他同樣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二十歲左右,約瑟夫就掌握了豎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術。據說,他是師從當時一位重要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讓-瑪麗·萊克萊爾(Jean-Marie Leclair, 1697-1764)學習小提琴的,并隨作曲家弗朗索瓦-約瑟夫·戈塞克(Fran?ois-Joseph Gossec, 1734-1829)學習作曲。1771年,他成了戈塞克領導并指揮的樂團的首席小提琴。這支樂團由七十多名演奏家組成,主要成員來自皇家音樂學院和國王的宮廷樂師,業余演奏愛好者則坐在他們邊上。1772年他的第一批弦樂四重奏在巴黎的沙龍中演出,并于1773年春天出版。在1772-1773的音樂會季中,約瑟夫指揮并演奏了他的最初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據當時的巴黎《水星》(Le Mercure)期刊報道說:“演奏的質量和樂曲的質量一樣好,獲得了最熱烈的掌聲......,圣-喬治先生很早就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和音色,他那天鵝絨般的小提琴音色使他在某種程度上優先于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杰出的小提琴家?!?773年至1775年,他創作了八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首交響協奏曲。1775年,就在約瑟夫成為指揮家兩年后,法國《音樂年鑒》(L'Almanach Musical)說這個樂團在當時的巴黎、甚至在歐洲也是“交響樂團中最好的一個”。1776年,他曾一度被提名為巴黎歌劇院的總監,但卻遭到了歌劇院一些大腕的反對,他(她)們聯名向王后抗議請愿,說“永遠不會聽從一位‘混血兒’的命令”。最終國王路易十五只能讓王室娛樂總管和財務總管來掌管歌劇院。約瑟夫雖然被巴黎歌劇院拒絕,但后來被任命為蒙臺遜女侯爵(Marquise de Montesson,. 1738-1806)私人劇院的音樂總監。他每周主持二到三場演出。約瑟夫的第一部音樂喜劇是《埃爾內斯丁》(Ernestine),他只為它寫了音樂。1777年7月19日,這部三幕的音樂喜劇在意大利喜劇院(Comédie-Italienne)首演,得到廣泛的好評,但媒體對它的歌詞進行了抨擊。1778年10月12日,他又為第二部音樂喜劇《狩獵》(La Chass)譜寫了音樂。這是一部受媒體和觀眾一致贊揚的作品。1776年他出版了兩部交響協奏曲,1777年,他又寫了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六首弦樂四重奏。到了1778年,也就是他三十三歲時,約瑟夫·圣-喬治已經達到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職業巔峰。當時歐洲許多成功的作曲家包括安東尼奧·洛利(Antonio Lolli, 1725-1802)和卡爾·斯塔米茨(Carl Stamitz, 1745-1801)等都將自己的作品獻給了他。 約瑟夫·圣-喬治的音樂才華也受到國王路易十六(King Louis XIV, 1754-1793)的王后瑪麗·安東尼特(Marie Antoniette, 1755-1793)的青睞。音樂是瑪麗·安東尼特在維也納霍夫堡童年時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里,她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每天都要學習聲樂、豎琴和鋼琴,她的最后一名教師就是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克利斯朵夫·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安東尼特有著優美的歌喉和極強的讀譜能力,她對嚴肅音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真誠的熱情。因此,她在成為凡爾賽宮的第一夫人后。不僅喜歡聽音樂,而且還能參與表演。1779年初,盡管受到宮中的一些有著種族歧視的人的反對,瑪麗·安東尼特還是邀請約瑟夫指揮樂隊在凡爾賽宮演出。約瑟夫是法國最早的黑人共濟會成員之一(注:共濟會,Free-Mason,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的英國,是一種帶宗教色彩的兄弟會組織)。1781年初,原先他領導的“業余愛樂者音樂會樂團”解散,共濟會很快成立了一個新的管弦樂團 --- 奧林匹克樂團(Le Concert de la Loge Olympique)。它是由一家名為“奧林匹克聯盟”的組織贊助的。樂團成員都是共濟會會員,他們的演奏水平和原先愛樂者樂團的樂手一樣。這個樂團在約瑟夫的帶領下,在王宮內演出優雅的弦樂四重奏。1784年,他被授權委托奧地利大作曲家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創作六首交響曲,并在巴黎出版。1787年,約瑟夫指揮奧林匹克樂團在一個系列音樂會中首演了海頓著名的六首《巴黎交響曲》(即第八十二到第八十七交響曲)?,旣?安東尼特王后出席了音樂會。其中《第八十五交響曲》是這位王后的最愛。在這期間,他還創作了一首單簧管協奏曲,1782年3月25日由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安東尼奧·索爾(Antonio Soler)與“精靈音樂會樂團”(Concert Spirituel)在巴黎的蒂樂宮(Chateau Tuileries)首演。這部單簧管協奏曲要早于莫扎特同類作品的創作。在那個年代,一部作品常常只演奏一次,而這首協奏曲在1782年的3月至4月之間演奏了四次,然后在1783年2月2日和4月15日又演奏了兩次,獨奏者都是安東尼奧·索爾。 1789年7月法國大革命爆發時,約瑟夫·圣-喬治正住在里爾(Lille)。那年晚些時候,他在里爾志愿加入了國民警衛隊。1790年他獲得上尉軍銜。作為一個音樂家和擊劍手,約瑟夫在里爾組織音樂會和擊劍手支持革命的示威游行。期間他還寫了一部歌劇《鄉村之友》(Les Amis de Village),于1790年9月8日首演。1791年6月21日,他被任命成為兩名將軍的副手。9月1日,一個由圣多明哥(Saint-Domingue, 位于當今的多米尼加)人朱里安·雷蒙(Julien Raimond, 1744-1801)率領的有色人種代表團,要求巴黎的國民會議允許他們“為捍衛革命及其平等主義理想而戰斗”。第二天,國民會議批準了一個由八百名步兵和二百名騎兵的有色人種組成的部隊。不久,約瑟夫被任命為率領這支命名為“美洲人輕騎兵團”(Légion franche de cavalerie des Américains)部隊的上校。很快這支部隊就被大家稱為圣-喬治兵團(Légion Saint-George)。上校任命他的朋友托馬斯-亞歷山大·仲馬(Thomas-Alexandre Dumas, 1762-1806)為中校。仲馬也是法國貴族和非洲女奴隸的兒子【注:他有一個兒子也叫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即大仲馬,就是著名小說《三個火槍手》(The Three Musketeers)的作者?!? 當奧地利軍隊圍攻里爾時,圣-喬治兵團是第一批參加戰斗的部隊。約瑟夫·圣-喬治上校率領自己的部隊和其他部隊的士兵在第一線作戰,盡管他的軍銜并不需要他這樣做。最終他的部隊擊退了奧地利人,獲得了勝利。1793年3月,法國杜穆里茲將軍(Charles Fran?ois Dumouriez, 1739-1823)的部隊在比利時的奈文登(Neerwinden)被奧地利軍隊打敗,隨后,這位將軍與奧地利軍隊秘密達成協議,打算占領里爾(Lille)后將已在當年1月29日在巴黎被處死的國王路易十六的兒子加冕為路易十七,并利用這座城市作為重新控制法國的基地。米亞茨尼斯基將軍(Joseph de Miaczinski, 1743-1793)受杜姆里茲的派遣,率領四千人前往里爾附近的一個城鎮并親自將上述計劃告訴了約瑟夫和仲馬,希望能讓他的部隊開進里爾,約瑟夫和仲馬假意答應了,可是當這位將軍只帶了一個小護衛隊先行入城后,約瑟夫立即下令逮捕了米亞茨尼斯基將軍并把他送到巴黎,在那里這位叛將被處死。杜穆里茲將軍的部隊最終未能進入里爾,他本人也被迫逃亡國外。約瑟夫·圣-喬治在里爾果斷地挫敗了杜穆里茲將軍的叛國行為,成功地保衛了年輕的法蘭西共和國。 對于年輕的法蘭西共和國來說,約瑟夫·圣-喬治應當是位英雄,但好景不長。他以往與貴族的關系使他很容易受到“革命政府”的各種指控。當時的一位將軍西蒙·杜弗羅斯(Simon Dufresse, 1762-1833)曾指控他濫用公共資金。他和他的朋友仲馬在政治立場上也有分歧。1793年11月4日約瑟夫·圣-喬治被捕。未經審判就被監禁了。不久由于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的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 1758-1794)下臺,巴黎的“政治風向”有了改變?!肮舶踩瘑T會”最終裁定,約瑟夫·圣-喬治是未經審判就被監禁的。1794年10月23日,法院下令將他釋放,但官復原職已不可能。1796到1797年他在圣多明哥住了一年。1797年4月6日。五十二歲的約瑟夫再次回到巴黎“重操舊業”,此時在原本是奧爾良公爵(Duke of Orléans)故居的皇家萬國宮(Palais-Royal)內新組建了一個名為“和諧圈”(Le Cercle de l'Harmonie)的音樂組織,約瑟夫就在這里擔任管弦樂隊的指揮。 在生命的最后兩年,約瑟夫·圣-喬治住在巴黎的一幢小公寓里,由一直跟隨他的部下和老朋友尼古拉斯·杜哈梅爾(Nicolas Duhamel)照顧。1799年春末,因膀胱感染經常發燒,使他變得非常虛弱,最終在6月10日去世。終年五十四歲。巴黎的報紙為此刊登了訃告,贊揚了他在音樂藝術和運動領域的才能。一家音樂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未公開發表的一批小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奏鳴曲。巴黎原來有一條街道名叫“瑞庚斯將軍街”(General Richepance),2001年,應西印度群島法國公民的請求,巴黎市議會將它改名為“圣-喬治騎士街”(Rue du Chevalier de Saint-George)。街道上的紀念牌匾稱約瑟夫·圣-喬治為“國民警衛隊上?!保–olonel de la Garde Nationale)。 寫到這里,不由想起一年前的1月29日,我曾以《下雪天說故事 --- 介紹“英國的莫扎特”》為題介紹了被稱為“英國的莫扎特”的作曲家小托馬斯·林萊(Thomas Linley, The Younger,1756–1778)。時隔一年,又在這里介紹了“黑膚色的莫扎特”,這應當說是“純屬偶然”。這位“黑膚色的莫扎特”要比真實的奧地利的那位“白膚色的莫扎特”,即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年長十一歲,而且在現有的資料中也找不到他們之間有過什么“交集”,不過有一點他們還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有著過人的天賦和才華。盡管“黑膚色的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遠不如“白膚色的莫扎特”那么“驚世駭俗”,然而他卻是在音樂史上一位罕見的多才多藝、“跨界”如此大的音樂家,不能不說是一朵真正的“奇葩”!也正因為如此,在豬年春節即將到來之時,用上面這些文字將這朵“奇葩”作為新春禮物呈獻給大家,我想還是蠻有意思的。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約瑟夫·圣-喬治的四部小提琴協奏曲: https://y.qq.com/n/yqq/album/0017080Y27LEjU.html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約瑟夫·圣-喬治的G大調第一交響曲、C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和G大調交響協奏曲: https://y.qq.com/n/yqq/album/001sfXey32I25U.html#stat=y_new.player.info_area.albumpic
這篇西方音樂家故事的敘事方式基本延續了作者一以貫之的風格。其優點是史料豐富新鮮,其弱點在于往往離開“音樂”這個核心過遠,鋪敘過甚。如果將此文的重心始終扣住音樂,篇幅似乎可壓縮三分之一以上。讀者是“西方音樂盲”,以上直言可能大謬,僅供作者參考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