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和他的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

            發表于:2019-02-28 下午 /閱讀:625 /評論:1


            題頭圖: 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左上圖); 高加索地區的自然風光(右上圖); 《達利亞里峽谷》(蘇聯版畫家巴甫洛夫1940年的作品)(左下圖); 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的CD(右下圖)。 幾天前在網上聆聽和觀看了當下在世界樂壇上很活躍的克羅地亞鋼琴家馬克西姆·姆爾維察(Maksim Mrvica, 1975-)演奏的幾首鋼琴曲。這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過巴爾干半島戰火紛飛歲月的身高二米零七、形象“酷帥”、敲擊琴鍵如行云流水般的鋼琴家,據說是一位每秒鐘可以彈奏十六個音符的鋼琴“圣手”。不過,他的一身休閑“勁裝”,加上耳環、項鏈、染發,紋身,又頗像一位“偶像型”的流行歌手。難怪,圈內許多人士認為從他的外表到他獨特的演奏方式和內在感覺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和風范。而且從他二十多年來的演出曲目和推出的數十種CD和DVD專輯來看,在演奏古典音樂、跨界混合、流行音樂等各個方面,他都具有很大的潛力。迄今為止,我對這位有點“另類”的鋼琴家演奏的作品聽得不多,不過這次聽到的幾首他演奏的鋼琴曲中有一些是我非常熟悉的,比如《出埃及記》、《野蜂飛舞》等,這位鋼琴家的演奏確實有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引起我一段回憶的卻是他演奏的一曲《酋長的行列》(Procession of the Sardar),這首樂曲改編自十九/二十世紀俄羅斯作曲家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Michail Mikhaylovich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的交響組曲《高加索素描》第一組曲中的第四樂章。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立體聲之友》播放的節目中,我第一次聽到了這首《酋長的行列》。這首極具東方風味的進行曲一下子就深深把我吸引住了。在第二天電臺重播的時候,就用花了四百多元剛買不久的一臺二手的日本“三洋(Sanyo)4500型”磁帶錄音機將它錄了下來,反復聆聽。后來又陸續從電臺里錄下了這位作曲家的《高加索素描》第一組曲和第二組曲。記得有一段時間下班回家后,總要打開錄音機聽聽這兩首組曲中的一兩個樂章。當時真是說不清為什么會這么喜歡這位俄羅斯作曲家的這兩首組曲的?,F在想來,也許是這兩首組曲中特有的“東方異域”風味與我聽慣了的其他俄羅斯作曲家特別是“強力集團”作品中那種“正宗的”俄羅斯情調完全不同所帶來的一種新鮮感。此外,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我還在高中讀書時,看了俄羅斯作家和大詩人萊蒙托夫(Mikhail Yuryevich Lermontov, 1814-1841)的名著《當代英雄》(A Hero of Our Time)以及大作家托爾斯泰(Lev?Nikolayevich?Tolstoy, 1828-1910)的名著《哥薩克》(The Cossacks)這兩部小說后,書中對高加索的描述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概,正是這兩個原因才讓我對這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著實“癡迷”了一陣。后來,聽的樂曲越來越多,這兩首組曲也就慢慢淡出了。直到幾天前聽了馬克西姆演奏的《酋長的行列》后,才又一次勾起了我三十多年前的這段回憶。于是又到我的音頻資料庫中將這兩首組曲找出來重溫了N遍,當然免不了想將這兩首組曲連同這位并不十分熱門的俄羅斯作曲家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給樂友們做一番介紹,于是就催生出了這篇文字。 首先說說作曲家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 這位1859年出生在離圣彼得堡不遠的加特契那城(Gatchina)的男孩,原來的姓名叫米哈伊爾?米哈伊諾維奇?伊凡諾夫(Mikhail Mikhaylovich Ivanov),后來,為了不讓自己的姓名與比他大十歲的另一位俄羅斯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米哈伊爾?米哈伊諾維奇?伊凡諾夫(Mikhail Mikhailovich Ivanov, 1849-1927)的姓名混淆,他將母親娘家的姓氏“伊波里托夫”(Ippolitov)加在自己的姓氏上,于是他的姓名就改成了米哈伊爾?米哈伊諾維奇?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他的父親是圣彼得堡宮廷內的一名機械師。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從小在家里接受音樂的啟蒙教育。十三歲那年,他被送到圣彼得堡涅瓦河畔著名的圣伊薩克(St. Isaac)教堂唱詩班充當男童合唱隊員,同時在那里的附屬音樂班學習音樂。1875年,十六歲的他考入了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學生,直到1882年畢業。在這期間,包括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在內的以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為首的“強力集團”和后來的以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為首的“貝拉耶夫小組”(Belyayev Circle)對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的早期創作影響很大,例如,1881年他根據兩首俄羅斯民歌主題寫成的一首音樂會序曲《春天》(Spring Overture, Op.1),就是按照巴拉基列夫和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創作模式寫就的。同時,也正是這七年的學習生涯,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巴拉基列夫和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影響下,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形成了自己的音樂美學觀,即始終忠于俄羅斯古典音樂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傳統,堅決反對與他格格不入的現代主義音樂的一切表現形式。 1883年,剛剛從圣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的性格樸實內向的二十四歲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相比于大名鼎鼎的老師里姆斯基-科薩柯夫和同門一批才氣橫溢的師兄們如里亞多夫(Anatole Liadov, 1855-1914)、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等,在音樂創作上的才華并不出眾。畢業那年,他就被老師“外派”到剛剛并入沙皇俄國版圖的外高加索的一個小公國格魯吉亞(Georgia)的首府第比利斯(Tbilisi),任務是去組織俄羅斯音樂協會【注:Russian Symphony Concerts,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貝拉耶夫(Mitrofan Belyayev, 1836-1904)共同創建的一個音樂組織】的格魯吉亞分會。在此后的幾年里,他在極其簡陋和困難環境下,創建并擔任第比利斯音樂學校(Tbilisi Music School)的校長和管弦樂隊的指揮。柴可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1880年版本,也就是現在通行的演奏版本,正是1886年5月1日,在第比利斯由俄羅斯音樂協會格魯吉亞分會為歡迎老柴的造訪而專門舉辦的音樂會上,由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指揮首演的。 高加索(Caucasus)地區是指亞歐大陸黑海、亞速海同里海之間的廣闊地區。它北起庫姆-馬內奇低地,南至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邊境。以高加索山脈的山地地形和自然景觀的垂直分異為北高加索和南高加索(也稱外高加索)兩個具有特色的自然區。格魯吉亞位于南高加索。在古希臘時期,它是被稱為科爾奇斯(Colchis)及伊比利亞(Iberia)兩個王國所在的地方,而第比利斯則是希臘神話中英雄伊阿宋(Jason)在科爾奇斯尋得金羊毛(The Golden Fleece)的著名古城。以連綿不斷、壯闊而陡峭的雪山,廣袤的牧場,古老的修道院以及大片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構成了高加索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而正是這些神奇而又如畫的景觀竟然把從小在圣彼得堡長大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迷住了。而且,這一“迷”就“迷”了整整十年。當然,迷上他的不單單是高加索地區的自然景觀,更是那些他從未聽到過的高加索地區的民間音樂和從未看到過的民間舞蹈。 隨著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興起,十九世紀歐洲許多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對異域風情的興趣和反映不斷得到強化。身居北國和西域的作曲家們既羨慕南方的溫暖和色彩,也醉心于東方神話般的景象。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東方”的元素從十九世紀中葉起就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滲透進俄羅斯音樂之中,其中最著名的如“強力集團”中的巴拉基列夫1869年完成的鋼琴曲《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Islamey: Oriental Fantasy),鮑羅?。ˋ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1880年完成的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等【注:那個時代大多數俄羅斯作曲家心目中的“東方”只是西亞和中亞】。身處西亞高加索地區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正好“浸潤”在這種充滿“東方元素”的音樂文化環境中。在長達十年的經歷中,他無數次深入一個個偏遠的小村莊,記錄下那些從來不為外人所知的民歌和舞曲的旋律,從而使他畢生都對高加索地區民間音樂有著極大的的興趣,并由此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創作了像一批像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那樣充滿著高加索地區民族民間音樂氛圍的優秀作品。 十年后,也就是1893年,三十四歲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終于被他的恩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重新召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不久,在柴可夫斯基的推薦下成為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ry)作曲系的教授,隨后他遷居莫斯科。從這時候開始,有四十多年的時間,他的音樂活動都與莫斯科相聯系。1895年至1901年他擔任俄羅斯合唱協會(Russian Choral Society)的指揮,1899年至1906年又兼職莫斯科馬蒙托娃歌劇院(Mamontova Opera)的首席指揮。1906年至1922年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院長。他培養的學生中后來成為蘇聯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的有格里埃爾(Reinhold Glière, 1875-1956)和瓦西連科(Sergei?Vasilenko, 1872-1956)等。1922年,六十三歲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從莫斯科音樂學院退休。1924年他又重返格魯吉亞,將原來他創建的第比利斯音樂學校重新組建成格魯吉亞國立音樂學院(Georgian State Conservatory)。1925年,他回到莫斯科,成為莫斯科大劇院的首席指揮。 二十世紀初,隨著俄國國內要求民主的呼聲普遍高漲,音樂生活也明顯地活躍起來,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也積極參加進步的音樂社會活動,出任莫斯科音樂家互助會籌備會主席和全俄羅斯演員代表大會歌劇組主席。1905年莫斯科音樂學院爭得自主權后,他還被選任院長(1906-1922)直接領導教學方案和學院體制的改革。 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月里,俄羅斯音樂家中有積極與蘇維埃政權合作的,如鋼琴家戈爾登韋澤爾(Alexander?Goldenweiser, 1875-1961)、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Boris??Asafiev, 1884 -?1949)、男高音歌唱家索比諾夫(Leonid?Sobinov, 1872-1934)、民歌改編家皮亞特尼茨基(Mitrofan Pyatnitsky, 1864-1927)、音樂教育家瓦西連科等。有先后流亡國外的,如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小提琴家海菲茨(Jascha?Heifetz,1901-1987)等。有雖然留在國內但持觀望態度的,如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格拉祖諾夫和基輔音樂學院院長格利埃爾,時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的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也在其中。不過這些持觀望者最終還是接受了蘇維埃政權,并在音樂創作、保護和傳播俄羅斯和外國古典音樂遺產方面,在音樂教育、演出和評論等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1922年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還擔任了蘇聯作家和作曲家協會的主席。在蘇維埃政權誕生后的頭幾年,蘇聯樂壇上有所謂的“傳統派”和“革新派”,“傳統派”的代表人物有格拉祖諾夫、格里愛爾和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案镄屡伞钡拇砣宋飫t是米亞斯科夫斯基(Nikolai Miaskovsky, 1881-1950)和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等。盡管兩派共存,但也免不了爭論。不過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沒有參與兩派之間的爭論,他還是“我行我素”,堅守他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教導和影響下以及在高加索的十年中形成的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和創作風格。1922年,蘇聯當局為了表彰他從音樂學院畢業四十年來富有成果的音樂活動,授予他“共和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此外他還榮獲過勞動紅旗勛章。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在1935年1月28日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一生創作的作品數量不少,包括歌劇、管弦樂、室內樂和大量的合唱歌曲,涉及到各種不同的音樂體裁。他的歌劇除了《背叛》(Treason)外,還有根據十九世紀俄羅斯大作家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 1818-1883)的中篇小說寫成的《阿霞》(Assya)、以巴黎公社為背景的《最后的街壘》(The Last Barricade)等,他還續寫并完成了莫索爾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的歌劇《婚事》(Marriage)。他的交響音樂作品大都同人們生活形象和真正的民間歌曲舞曲有著密切的聯系,這類作品有包括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土耳其畫頁》組曲、《行進在土庫曼斯坦》組曲、《烏茲別克斯坦音畫》組曲在內的五首管弦樂組曲;《亞美尼亞主題狂想曲》;交響詩《姆齊里》(取材于萊蒙托夫的長詩)、《鄉村的夜晚》、《在伏爾加河上》;管弦樂曲《一九一七年》和《勞動頌》等。此外他從1908年到1934年先后為當時俄國和蘇聯的四部無聲電影寫了配樂。所有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是他分別在1894年和1896年創作的兩首管弦樂組曲《高加索素描》(Caucasian Sketches)。 下面就來說說這兩首題為《高加索素描》的管弦樂組曲。 《高加索素描》第一組曲(Caucasian Sketches, Suite No.1, Op.10)是兩首組曲中更為著名的一首。組曲的第一樂章標題為“在峽谷”。序奏由圓號奏出寬闊的號角聲和隨后跟進的重復,馬上就讓人聯想到空寂幽深的山谷和從遠處傳來的回音,接著由單簧管奏出的一段優美流暢的旋律,加上作為背景的弦樂聲如同峽谷間潺潺的流水,讓人如同身處萬籟俱寂蒼翠迷人的山谷中。據作曲家自己說,這正是他在高加索進入寂靜的著名的達利亞里峽谷(The?Dariali Gorge)中親眼看到的美麗景色。緊接著樂曲高潮后,木管吹奏出的節奏聲響歡悅而生動,仿佛一輛驛車出現在山谷內蜿蜒曲折的小道上......。第二樂章標題為“村莊”。由英國管和小提琴奏出極具所謂“東方風味”的主題旋律,將人們帶到了山谷外一個古老的小山村。聽!下面是兩段由民間曲調構成的舞蹈旋律,一段溫馨委婉帶有一絲哀怨,一段平穩端莊,兩段交織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古樸而極具鄉村色彩的舞會場景。第三樂章標題為“清真寺院”。它描繪了高加索地區的清真寺內穆斯林晚禱時的情景。在管樂器組、定音鼓加上雙簧管作修飾的悠緩而深沉的旋律中,人們似乎可以聽到瑪津【注:Muezzin,清真寺內的宣禮員】和信徒們虔誠的祈禱聲。第四樂章標題為“酋長的行列”。短笛吹奏的進行曲主題由弱漸強,如同一支威武雄壯的軍隊由遠而近地齊步走來,隨后出現的根據古代一首軍歌寫成的第二主題顯示出行列中的每一名戰士都是那么精神抖擻、英姿勃發。由小號將這兩個主題交織展開,將熱烈歡快的情緒不斷推向高潮,最后,在樂隊強有力的齊奏下結束了全曲。這首組曲1895年2月5日在莫斯科俄羅斯音樂協會的音樂會上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獲得的成功使作曲家在國內和國際樂壇上贏得了聲譽和地位。而其中的第四樂章“酋長的行列”更是被抽出來作為一首獨立的的管弦樂曲而成為一些樂隊演出的保留曲目,同時它也被改編成管樂合奏曲,作為慶典儀式的演奏曲目。 《高加索素描》第二組曲(Caucasian Sketches, Suite No.2, Op.42)是在第一組曲獲得很大成功后,緊接著在1896年寫成的。這個組曲有個副標題叫“依維利亞”(Iveria)也就是伊比利亞(Iberia)【注:這是希臘人給古代卡特里王國起的名字,位于格魯吉亞東部和南部地區】。組曲的第一樂章標題是“引子 --- 凱特芳娜公主的悲哀”。在格魯吉亞的民間傳說中凱特芳娜公主(Princess Ketevana)是十七世紀早期統治格魯吉亞的一位貴族的女兒,出嫁給一位叫大衛(David)的國王才半年,國王就去世了。作為王后,她為格魯吉亞人民做了許多事情,但受到企圖篡位者的威脅,最后因拒絕皈依伊斯蘭教而在酷刑折磨下死去。樂曲一開始由低音樂器演奏的陰沉而緩慢的“命運”主題,似乎在預示著這位王后一生的不幸和命運的坎坷,接下去在撥弦的背景下,旋律變得平和舒展,然而“好景不長”,反復出現的“命運”主題的力度在加強,伴隨著由弦樂奏出的“抗爭”主題的出現,樂曲呈現出的緊張氣氛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在“命運”主題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下,“抗爭”主題變得越來越微弱,最終一片死寂。第二樂章標題是“搖籃曲”。這個四分多鐘的樂章以弦樂為主奏出了一首抒情、甜美、帶有“東方韻味”極具詩意的搖籃曲。第三樂章標題是“萊辛卡”?!叭R辛卡”(Lezghinka)是高加索地區萊齊(Lezghy)部落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曾在十九世紀俄羅斯大作曲家格林卡(Michael Glinka, 1804-1857)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Ruslan and Lyudmila)中使用過。在這個樂章中,在堅定而有力的定音鼓點的伴奏下,作曲家用色彩豐富的配器,讓奇特而粗獷的舞步依次展開,節奏明快,動感十足,在接近尾聲的時候變得更為喧鬧,甚至有點狂躁,呈現出一幅充滿激情與歡樂的世俗狂歡的場景。第四樂章標題是“格魯吉亞的三月”。這個樂章是用作曲家從心靈深處熱情涌出的旋律和跳躍的音符為人們勾勒出一幀令人振奮的節日大游行的畫面。樂章充分運用木管樂器和鐘聲,由遠及近,既活潑靈動,又具有進行曲的節奏。是的,淳樸粗獷的格魯吉亞的山民們正是要在這陽春三月,面對蒼茫的天地,宣示生命的頑強與不屈。 1934年深秋,已重病纏身的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又一次獨自離開了莫斯科,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曾經留下他青春足跡的高加索的雪山和小村莊,沒人知道那次旅行他到底經歷了什么。人們只知道,在1935年1月,當他被人送回莫斯科時,已經病入膏肓,沒過幾天,就離世了。人們在他最后的手稿里找了一首名為《格魯吉亞之夜》(An Evening in Georgia)的作品。這是一首為豎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與大管而作的五重奏。作品中豎琴精致的琵音,如同在空靈寂靜的山谷中涌出的冰涼清澈山泉的泊泊聲;那堅定而深沉的和弦,如同在涼意襲人的深秋之夜從聳立于山巔的修道院傳出的虔誠的祈禱聲。我想,已經知道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之所以要重回故地,是因為那里正是讓他魂牽夢繞一輩子的精神家園,他要懷著深情向它作最后的告別。 從兩首《高加索素描》組曲問世后,它們就成了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的“代名詞”。人們也許記不住作曲家伊波里托夫-伊萬諾夫這樣長的姓,但是大部分愛樂者聽過這兩首組曲后,都是不大會忘記它們的,就像我在三十多年前一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才愿意花點時間用上面這些文字為大家介紹這位俄羅斯作曲家和他的這兩首著名的組曲。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作曲的《高加索素描》第一組曲: http://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mikhail_ippolitov-ivanov_caucasian_sketches_suite_no-1/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作曲的《高加索素描》第二組曲: http://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mikhail_ippolitov-ivanov_caucasian_sketches_suite_no-2_iveria/


            本文標簽: 樂海無涯 1

            評論: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_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_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