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0-02-17 下午 /閱讀:610 /評論:1
題頭圖: 弗朗茲·萊哈爾(左上圖); 萊哈爾(1906年)(右上圖); 輕歌劇《風流寡婦》的CD(左下圖); 在維也納中央公園中的萊哈爾的塑像(右下圖)。 上一篇文章《淺談貝多芬“英雄主題”的四次應用》是為紀念貝多芬誕生250周年而寫的,寫完后忽然想起,今年還是另一位與老貝一樣長期在維也納從事音樂創作活動的奧地利/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茲·萊哈爾(Franz Lehár, 1870-1948)誕生150周年。當然,從音樂史上看,萊哈爾所處的地位是無法與老貝相提并論的,因此,在今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也沒有特意安排他的作品,不過,在由當下樂壇上十分走紅的“八零后”、委內瑞拉年輕指揮家古斯塔夫·杜達梅爾(Gustavo Dudamel, 1981-)執棒的2017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倒是演奏了萊哈爾的《尼赫萊蒂進行曲》(Nechledil Marsch),這是選自他的輕歌劇《維也納的婦女》(Wiener Frauen)中的一首進行曲,萊哈爾也因此成為1941年以來出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曲目單中的第二十九位作曲家。記得,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最早“入圍”我的“音樂記憶”中的通俗音樂作品正是萊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中的圓舞曲,其“入圍”時間好像比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An der sch?nen blauen Donau, Walzer, Op.314)還要早。于是就想到,是否也寫一點文字來紀念一下這位對于我來說似乎不應該被遺忘的作曲家。好在,盡管在國內外各種平面媒體或網絡媒體上可查詢到的有關此公的資料并不太多,但用心挖挖,總還是可以挖點東西出來,東拼西湊一下,然后將這位一百五十年前出生的作曲家回憶和梳理一番,一方面為自己的愛樂史留下一點印記,一方面也借此將這位作曲家介紹給有興趣的樂友們。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上面已經說了,萊哈爾是“奧地利/匈牙利作曲家”,換句話說他是匈牙利裔、奧地利籍作曲家。不過,萊哈爾(Lehar)這個姓卻是一個捷克的姓氏。萊哈爾的曾祖父是摩拉維亞(Moravia)【注:現在的捷克東部一帶】北部的霍恩施塔特城(Hohenstadt)附近萊斯尼茨(Lesnitz)和布倫萊斯(Brünnles)的農民。根據萊哈爾的第一位傳記作者、奧地利作家和樂評家恩斯特·德賽(Ernst Décsey, 1870-1941)說,萊哈爾的曾祖父出生于法國哈德侯爵家族(Marquis Le Harde),1799年在拿破侖軍隊與俄軍作戰時,被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元帥(Alexander Suvorov,1729-1800)的軍隊俘虜,后來逃到了摩拉維亞,然后就隱姓埋名定居在那里。不過,這個說法并無可靠的資料佐證?,F在可以確認的是,萊哈爾的曾祖父娶了一位靠近摩拉維亞新城(Neustadt)的有著德語化姓氏勛瓦爾德(Sch?nwald)的農民的女兒。他們的兒子、也就是萊哈爾的祖父格拉塞·萊哈爾(Glaser Lehar)也是農民,也娶了勛瓦爾德家族的姑娘安娜·波拉赫(Anna Polách),他們的兒子、老弗朗茲·萊哈爾(Franz Lehar, Sr., 1838-1898)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弗朗茲·萊哈爾的父親。萊哈爾的母親叫克里斯汀·諾伊布蘭德(Christine Neubrandt, 1849-1906)是住在當時奧匈帝國所屬匈牙利王國的科莫恩(德文名:Komorn, 匈牙利文:Komárom,現在屬斯洛伐克共和國)北部的匈牙利人。1870年,本文的主人公小弗朗茲·萊哈爾就出生在當時匈牙利的科莫恩。萊哈爾后來說,他母親在1869年結婚時還不會講德語,而講德語的父親卻又不大會講匈牙利語。當時在匈牙利,除了在軍隊里必須講德語外,其它社交場合人們都不愿講德語,他母親在婚后很長一段時間只講匈牙利語,所以十二歲前,萊哈爾只會講匈牙利語。后來,他把他的德文姓名中的姓 “Lehar”中的“a”上加一個匈牙利語的音符變成“á”來表示要發長音,所以,他的德文姓名就成了“Franz Lehár”,而他的匈牙利文姓名是“Lehár Ferenc”【注:匈牙利文姓名的排序與中文姓名一樣:姓在前,名在后】。說了這么多,并成一句話就是:萊哈爾的父親是說德語的捷克人,而母親是說匈牙利語的匈牙利人。 萊哈爾的父親是當時奧匈帝國第50步兵團軍樂隊的指揮,也是一位圓號手,所以,萊哈爾從小很自然地受到了音樂的熏陶,據說,就像莫扎特那樣,很小的時候他就能在鋼琴鍵盤上按出一些樂曲的主題,還學吹小號。十一歲時已經創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由于父親在軍隊工作,流動性大,所以萊哈爾一家經常要搬家。1880年,也就是他十歲時,他們家搬到了布達佩斯。最初,父母親安排他到當地的皮阿里斯頓中學(Piaristengymnasium)上學,不久,考慮到他從小跟著母親講匈牙利語,不大會講德語,所以就送他到摩拉維亞的斯特恩堡(Sternberg)一所德語中學學習,寄住在他講德語的叔叔家里。萊哈爾在叔叔家里既可以學習德語,也可跟著叔叔學習音樂,因為他叔叔是當地管弦樂團的指揮和小提琴手。 1882年,萊哈爾的弟弟、六歲的安東·萊哈爾(Anton Lehár, 1876-1962)被送入專門培養職業軍官的維也納軍校時,十二歲的萊哈爾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Prague Conservatory)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按照他父親的安排,他在音樂學院師從捷克小提琴家和指揮家安東寧·本耐維茨(Antonín Bennewitz, 1833-1926)學習小提琴,然而他卻希望能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不過按照當時學院的規定是不允許學生跨專業學習的,所以盡管他父親和本耐維茨很贊同他的想法,但也只能叮囑他認真學習好小提琴。他只好私下請捷克作曲家約瑟夫·福爾斯特(Josef Foerster, 1859-1951)抽空秘密地教他學點音樂理論,請捷克作曲家茲德涅克·菲比赫(Zdeněk Fibich, 1850-1900)和作曲大師安東寧·德沃夏克(Antonín Dvo?ák, 1841-1904)教他學點作曲。1887年,當德沃夏克看到了萊哈爾創作的兩首作品后,興奮地對這位在作曲領域基本是自學成才的十七歲的青年人說:“把你的小提琴掛起來,我的孩子,去作曲!”作曲大師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也對這位年輕人懷有希望,曾經專門給萊哈爾寫了一張推薦卡,將他推薦給當時正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工作的的羅馬尼亞指揮家和作曲家曼迪采夫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 1857-1929 )教授。 1888年,萊哈爾從音樂學院畢業后,先到德國的巴門-艾伯費爾德(Barmen-Elberfeld) 【注:即現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烏珀塔爾(Wuppertal)】劇院擔任了一年多的管弦樂隊的小提琴手。1890年,他加入了他父親所在的駐維也納部隊的軍樂隊,擔任助理指揮。兩年后他成了洛松克(Lu?enec,現屬斯洛伐克)的軍樂隊指揮,成為當時奧匈帝國軍隊中最年輕的樂隊指揮。在這個時期,他創作了他的最早的一批作品,包括進行曲、舞曲和歌曲專輯以及一部至今沒有演出過的歌劇《羅德里戈》(Rodrigo)【注:其完整的手稿完好保存在維也納約瑟夫-維恩貝爾格出版社(Josef-Weinberger-Verlag)的檔案中】。1894年,他離開陸軍加入了海軍【注:奧匈帝國的疆界一直延伸到亞得里亞?!?。在海軍服役時,他成了普拉港(Pula,現屬克羅地亞)海軍基地劇院的擁有一個合唱隊和110個樂手組成的樂隊的指揮。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意大利歌劇大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兩人相交甚歡。1896年,在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庫庫什卡》(Kukuschka)【注:1906年這個作品經過改編后取名《塔吉雅娜》(Tatjana)】并在萊比錫首演后,受到了歡迎。他以為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辭去了軍隊的職務,準備將這部歌劇帶到維也納以“征服”這個“歌劇之都”。然而當時掌控維也納歌劇演出的是大指揮家和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他拒絕萊哈爾的這部歌劇在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演出。這對萊哈爾來說,自然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覺得自己的底氣還是不足。1898年,他回到軍隊重操舊業,繼續指揮軍樂隊。他先后在意大利的第利亞斯特(Triest)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服役。1899年他被任命為維也納第26步兵團的樂隊指揮,他又回到了維也納。在維也納,他除了創作一些進行曲外,還了創作一批用于社交活動的舞曲,這些作品為他不久在維也納樂壇上獲得成功打下了基礎,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1901年創作的《監護神圓舞曲》(Asklepios)和1902年創作的《金與銀圓舞曲》(Gold und Silber)。其中《金與銀圓舞曲》是他應波琳·馮·梅特涅公主(Princess Pauline von Metternich, 1836-1921)的委約,為1902年1月27日在維也納索菲亞大廳(Sophiens?le)舉辦的舞會而創作的。不過在當天的晚會上,這首圓舞曲并沒有引起參加舞會的人們的注意,然而,不久當這首作品由奧地利契梅爾出版社(Chmel)和英國的波思沃斯(Bosworth and Co.)出版社相繼出版后,引起了歐洲樂壇的關注,很快就“火”了起來。萊哈爾也由此開始受到了維也納人的注意。1902年,他正式從軍隊退役,就任“維也納河濱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的指揮并定居維也納,開始了他在維也納長達數十年從事指揮和作曲的生涯。 有了“維也納河濱劇院”指揮這個位置,萊哈爾在維也納的音樂藝術圈中就有了一席之地。此時他敏銳地看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十九世紀末,隨著維也納輕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佛朗茲·馮·蘇貝(Franz von Suppé, 1819-1895)、卡爾·米洛克爾(Carl Mill?cker, 1842-1899)和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Jr., 1825-1899)在短短四年內相繼去世,到了二十世紀初,維也納輕歌劇的創作進入低谷,曾經紅極一時的輕歌劇舞臺風光不再。萊哈爾意識到,要能在維也納的音樂圈中獲得立足點,自己能做的就是探索從創作歌劇轉向創作輕歌劇的可能性。 這里順便介紹一下“輕歌劇”。歐洲的輕歌劇誕生于十九世紀中葉,盡管它與傳統的正歌劇有一樣嚴謹的結構,但卻有著正歌劇所沒有的節奏鮮麗明快、內容輕松詼諧、在演出過程中演員常與觀眾互動等特點。在輕歌劇的音樂中不僅穿插了許多對白,而且經常要運用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舞曲體裁如圓舞曲、波爾卡,以及在當時奧匈帝國范圍內各民族的民間舞曲甚至吉普賽音樂作為“調料”,巧妙、細致地將它們編織到一個比較完整的音樂、戲劇結構中去。由于輕歌劇更突出的是娛樂性和喜劇性,所以它是一種更易為普羅大眾欣賞的輕松活潑的音樂戲劇形式。 當上了“維也納河濱劇院”的指揮,萊哈爾也就有了能實踐創作輕歌劇的舞臺。為了得到適合創作輕歌劇的劇本,他很快結識了維也納一位酷愛藝術的商人弗里德里?!な┟艿聽枺‵riedrich Schmidell)和他的兄弟、著名戲劇演員埃米爾·諾里尼(Emil Norini, 1859-1918),并通過他們認識了維也納的流行小說作家奧托卡爾·坦恩-貝格勒(Ottokar Tann-Bergler, 1859-1912)。而坦恩-貝格勒的一位親密的朋友正是當時維也納戲劇界的傳奇演員兼男高音歌唱家亞歷山大·吉拉迪(Alexander Girardi, 1850-1918)。此時坦恩-貝格勒和諾里尼正為吉拉迪寫好了一部題為《蕩秋千》(Schwank)的劇本,萊哈爾得到劇本后,請輕歌劇劇本作家朱利葉斯·鮑爾(Julius Bauer, 1853-1941)作了改編,隨后,萊哈爾根據這個改編本創作了的他的第一部輕歌劇《維也納的婦女》(Wiener Frauen)。1902年11月21日,這部輕歌劇在“維也納河濱劇院”首演,演出結束時,全場一片歡呼!觀眾高喊:“太好了! 我們想要的人來了!”【意思是:大家盼望已久的輕歌劇作曲家終于又回來了!】 輕歌劇《維也納的婦女》的情節非常簡單,說的是美麗的女高音歌唱家克萊爾(Claire)曾經愛上了為她伴奏的鋼琴老師威利巴爾德(Willibald),因為他彈奏的圓舞曲實在太有魅力了。不久威利巴爾德去了美國,后來克萊爾聽說威利巴爾德在美國不慎淹死了。就在克萊爾準備嫁給追求她已久的富人菲利普(Philip)時,她聽到了她非常熟悉的用鋼琴彈奏的圓舞曲,原來,威利巴爾德從美國回來了,于是便去找他,經過一番周折,最終克萊爾還是嫁給了菲利普,而威利巴爾德則與克萊爾的侍女杰內特(Jeanette)喜結良緣。這部輕歌劇中最有名的是《天堂圓舞曲》(Paradise Waltz)和2017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奏過的《尼赫萊蒂進行曲》。 《維也納的婦女》是萊哈爾創作的第一部輕歌劇,它的成功給了萊哈爾很大的鼓舞。作為維也納河濱劇院的指揮,一部部輕歌劇在他筆下接踵而出,多年后,他評論自己說:“我盲目地跌跌撞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辈贿^,真正將他推上音樂生涯巔峰的是1905年創作的三幕輕歌劇《風流寡婦》。這部輕歌劇是二十世紀初維也納輕歌劇重新走進輝煌的代表作。 1861年,法國戲劇和歌劇作家亨利·梅亞克(Henri Meilhac, 1830-1897)在巴黎推出了一部喜劇《使館隨員》(L'attaché d'ambassade)。這部戲劇講的是:莎普夫男爵(Baron Scharpf)是德國一個很貧窮的公國駐巴黎的大使,他設計讓他公國的一位擁有萬貫家財的法國寡婦能嫁給這個公國的一位伯爵,從而將這位寡婦的財產保留在這個公國內,以防這個公國的財政崩潰。1862年,德文版的《使館隨員》(Gesandschafts-Attaché)出版。1905年初,維也納的自由派作家利奧·斯坦(Leo Stein, 1861-1921)讀到了這個德文劇本,認為它能成為一部很好的歌劇腳本。他向他在寫作上的合作者之一、猶太裔作家維克多·利昂(Viktor Léon, 1858-1940)和維也納河濱劇院的經理建議,將這部劇本改編為輕歌劇。很快,利奧·斯坦與維克多·利昂就完成了改編,取名為《風流寡婦》。他們原本請奧地利作曲家理查德·霍貝爾格(Richard Heuberger, 1850-1914)作曲,因為霍貝爾格在1898年曾為維也納河濱劇院創作過一部以巴黎人為主題的輕歌劇《歌劇院舞會》(Der Opernbal)?;糌悹柛窠邮芰搜?,寫了一個初稿,但不能令人滿意,于是就沒有繼續下去。隨后劇院經理就推薦萊哈爾來作曲,因為早在1902年萊哈爾就與維克多·利昂在輕歌劇《補鍋者》(Der Rastelbinder)創作上合作過;1904年又和利奧·斯坦和維克多·利昂在輕歌劇《神的配偶》(Der G?ttergatte)的創作上合作過。雖然利昂曾經懷疑萊哈爾是否能用音樂完美的表達出巴黎那種特有的氛圍,不過,當他聽到了萊哈爾所寫的最初幾段音樂,特別是第二幕中充滿歡樂氣氛的一段加洛普舞曲《愚蠢,愚蠢的騎士》(Dummer, dummer Reitersmann)后,他立刻被萊哈爾的旋律吸引住了。萊哈爾在幾個月里很快就完成了輕歌劇《風流寡婦》的創作。接著,劇院聘請了當時維也納歌劇舞臺的明星和老搭檔:奧地利男高音歌唱家路易斯·特雷曼(Louis Treumann, 1872-1943)和捷克女高音歌唱家米茲·岡瑟(Mizzi Günther, 1879-1961)擔任這部輕歌劇首演的男女主角。他們也曾是霍貝爾格的輕歌劇《歌劇院舞會》和1902年萊哈爾與利昂合作的輕歌劇《補鍋者》中的男女主角。兩位明星對《風流寡婦》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甚至自己出錢來讓劇院制作演出時需要穿的華美的服裝。盡管這部作品的彩排時間很短,而且在上演前的幾周票房還不十分看好,但由著名導演威廉·卡扎格(Wilhelm Karczag, 1859-1923)執導的這部輕歌劇還是在1905年12月30日在維也納河濱劇院如期上演了。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輿論界好評如潮。據說,十年前曾經對萊哈爾的歌劇《庫庫什卡》不屑一顧的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都十分喜愛這部作品。1906年,整個奧地利都在演出這部輕歌劇,成為連續上演近五百場的大暢銷劇。同時在其它國家也博得了前所未有的歡迎,可以說是盛演不衰,在倫敦,這部輕歌劇演出了八百多場,在南美洲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五個劇院同時演出《風流寡婦》。這部輕歌劇在當時引起這么大的轟動是有原因的:全新的創作理念,眾多優美的曲調。有主見有能力的女主角周旋于男人的世界中,這在當時確實是很新奇的。 也正是這部作品使萊哈爾一夜成為繼弗朗茲·馮·蘇貝和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后最受歡迎的維也納輕歌劇作曲家。1934年,好萊塢導演恩斯特·魯比契(Ernst Lubitsch, 1882-1947)將《風流寡婦》搬上了銀幕,讓萊哈爾的這部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讹L流寡婦》的成功也讓他大發其財,他買下了維也納豪華的史肯耐德宮,仆人簇擁。 那么,根據法國喜劇《使館隨員》改編而成的輕歌劇《風流寡婦》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這里簡單的介紹一下。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巴爾干半島的小國蒙特內格羅國(Montenegro)駐巴黎的大使澤塔男爵(Baron Mirko Zeta)為慶祝本國國王的生日,舉辦舞會來招待各國使節,舞會上最重要的客人是年輕貌美的寡婦漢娜(Hanna Glawari)。漢娜嫁給了蒙特內格羅國一位富有的老銀行家,可是剛結婚丈夫就去世了,留給漢娜一筆高達兩千萬法郎的巨額遺產。漢娜來到巴黎后,卻成為以普列契舍(Pritschitsch)和卡斯卡達子爵(Vicomte Cascada)為代表的駐巴黎的各國外交官中單身漢們爭相獵取的目標。為防止漢娜的這筆巨額財產流到國外,澤塔命令大使館年輕英俊的官員達尼洛伯爵(Count Danilo Danilovitsch)去追求漢娜,達尼洛對此非??咕?,因為他發現漢娜正是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舊情人。當年正是由于達尼洛的貴族家庭看不上平民出身的漢娜,才致使一對戀人分手,漢娜被迫嫁給了老銀行家,達尼洛則傷心遠走巴黎。因為難忘這段感情,達尼洛日日沉浸于酒色之中。如今能夠再次與漢娜相遇,達尼洛在期待之余仍拒絕為了財產再次接近漢娜。其實漢娜當年嫁給老銀行家也是無奈之舉,她對達尼洛也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但是由于對過去的“怨恨”,兩人都擺出高傲的樣子不愿向對方“低頭”,每次見面都不歡而散。后來,達尼洛還誤以為漢娜要和法國青年卡米耶(Camille de Rosillon)結婚。在經過了一系列愛情與外交的矛盾糾葛后,漢娜最終確認了達尼洛對自己的感情,她向達尼洛解釋了關于結婚的誤會,并明確表達了自己對達尼洛的感情,于是兩人拋開以往的恩怨,結合為幸福的伉儷。澤塔大使也順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眾人皆大歡喜。 這部輕歌劇中的名曲俯拾皆是。最出名的有:第一幕中的《我要去馬克西姆夜總會》(Da geh’ich zu Maxim);第二幕中的《薇莉亞之歌》(Vilja-Lied);第三幕中的《格里斯特之歌》(Grisettenlied)、《雙唇靜默》(Lippen schweigen)、《嗯,研究女性是很難的》(Ja, das Studium der Weiber ist schwer)等。有趣的是,直到演出第四百場時,萊哈爾才為這部輕歌劇補上了一首序曲,不過這首序曲倒是名氣不大。 順便要說一下的是,這部輕歌劇的中文譯名通常有兩個:《風流寡婦》或《快樂寡婦》。德文中“Lustige”意為“風趣”,英文通常將它譯為“Merry”即“快樂”的意思。對于年輕貌美的寡婦漢娜,“風流”一詞可解釋為“高尚又清雅”。在萊哈爾的音樂中確實保持了比較高雅的藝術品位,又穿插了不少生動活潑、謔而不虐的喜劇性插曲,而且做到了讓劇中重要角色的音樂既有鮮明的個性而又優美動聽。此外,劇中對于舞曲的運用也頗有特色,其圓舞曲與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相比更舒緩,因此也就更加抒情。所以中文譯名選用《風流寡婦》的比較多。 1920年萊哈爾曾移居柏林。1924年他那里結識了當時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理查德·陶博(Richard Tauber, 1891-1948),兩人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1925年到1934年萊哈爾專門為陶博寫了六部輕歌劇。因為陶博是以唱莫扎特的歌劇而聞名樂壇的,所以當歌劇界的一些人問陶博為什么會“浪費時間”去唱萊哈爾的輕歌劇時,他回答說:“我唱的不是輕歌劇,我唱的是萊哈爾!”1935年,萊哈爾開設專門出版自己作品的“格洛肯出版社”(Glocken-Verlag)來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并對他作品的演出權加以控制。 萊哈爾的創作領域主要是輕歌劇,包括少量歌劇,共創作了四十一部。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外,他的重要的輕歌劇作品還有:《盧森堡伯爵》(Der Graf Von Luxemburg,1909)、《吉卜賽的愛情》(Zigeunerliebe, 1910)、《藍色的馬祖卡》(Die Blaue Mazur, 1920)、《帕格尼尼》(Paganini, 1925)、《俄國皇太子》(Der Zarewitsch, 1927) 以及《弗里德里克》(Friederike,?1928) 等。這些作品展現了二十世紀早期歐洲中層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風貌。萊哈爾的歌劇在藝術風格上以樂隊部分表現力豐富多彩的交響樂處理、音樂同戲劇動作的協調、旋律的通俗流暢和優美動聽而著稱于世。除了輕歌劇外他還寫了奏鳴曲、兩首交響詩、兩首小提琴協奏曲、許多進行曲和包括前面已介紹過的《金與銀圓舞曲》在內的相當數量的圓舞曲。此外還為電影寫過配樂。他晚期的作品已逐漸離開輕歌劇的形式,放棄了通??鞓返慕Y局,成為涵蓋悲劇在內的各種感情的“正兒八經”的歌劇了。1934年創作的歌劇《朱蒂塔》(Giuditta)和1943年創作的歌劇《流浪學者》(The Wandering Scholar)就是他最后兩部非常接近正歌劇的作品。不過這些作品受歡迎的程度與他以前的那些輕歌劇相比,就相差甚遠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年,他幾乎完全專注于改編他早期的作品,完成他的全部輕歌劇的“最后版本”。 ? 由于萊哈爾的許多輕歌劇的劇本采用了猶太作家的作品,同時他也不可避免地處于當時作為維也納文化藝術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的猶太文化圈的氛圍內。此外,盡管他本人信奉天主教,然而他的夫人索菲亞(Sophie Paschkis, 1878-1947)是個猶太人,在婚前信奉的是猶太教,直到在結婚時才皈依天主教。這些“猶太”背景在納粹統治奧地利期間無疑對他個人和他的生活帶來不利,蓋世太保曾敲門要將他的夫人帶走送入集中營,幸而萊哈爾及時打電話給了“有關方面”,后來在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 1897-1945)的“干預”下,萊哈爾的夫人才沒有被帶走。1938年索菲亞還得到了納粹頒發的“名義亞利安女性(Ehrenarierin)”【注:即通過婚姻成為名義上的亞利安人】的證書。這是因為希特勒很欣賞萊哈爾的音樂,特別是他的輕歌劇《風流寡婦》。所以正是這部作品為萊哈爾和他的的家人提供了一定的保護,相當程度地“化解”了納粹政權對萊哈爾的敵意。納粹政權為了宣傳的目的,1940年還曾頒發給萊哈爾“藝術與科學歌德勛章”(Goethe-Medaille für Kunst und Wissenschaft),1941年,在被納粹占領的巴黎,還舉辦了他的作品的音樂會。即使如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她妻子還是隨身帶著一顆氰化物膠囊,以防萬一。戰后他和納粹的關系一度受到質疑。不過,因為萊哈爾曾經以個人的名義請求希特勒放過他的歌劇劇本的一個作者、著名的猶太作家弗里茲·雷訥-貝達(Fritz L?hner-Beda, 1883-1942)【注:這位猶太作家最終還是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納粹殺害了】,同時在納粹政權中他并未起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沒有對他作進一步的追究。1946年他移居蘇黎世,一年后夫人去世,他就搬到了奧地利薩爾茨堡(Salzburg)附近的伊施爾(Bad Ischl)。 1948年10月24日萊哈爾在伊施爾逝世并被安葬在那里。他沒有子女,弟弟安東成為他遺產的管理人,他在這座城市的別墅成了紀念他的博物館?,F在在維也納有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荷蘭有幾個城鎮如海牙(Hague)、烏得勒支(Utrecht)、埃因霍溫(Eindhoven)、蒂爾堡(Tilburg)等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 這就是迄今為止我所了解的萊哈爾。說實在的,不經過這一番文字的梳理,我對萊哈爾的了解也只停留在他的輕歌劇《風流寡婦》中的圓舞曲上。正如文章一開始所說的,撰寫本文的初衷是為紀念這位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并不太高的作曲家誕生150周年,也是為自己的愛樂史留下一點印記。正要收筆之時,耳旁傳來電視機里正在播放的全國“疫情通報”。是啊,這些天來正是全國上下同仇敵愾與新冠病毒肺炎展開殊死搏斗最關鍵的時期,正是廣大醫務人員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斗進行疫情防控總體戰的時候,而為了防控疫情,對多數人來講,自我隔離是最好的方法,對于我這個一個多月后就將正式進入耄耋之年的人來說,也只能終日“宅”在家里,于是就把自己“鎖”定在電腦前,在鍵盤上敲打出幾千個文字,湊成一篇文章,再找些音視頻資料,讓愛樂的朋友們能從中了解到一點過去不知道的人和事,聽到一些可以解解悶、散散心、讓精神可以放松一點的音樂,我想這或許也就是自己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總體戰”中所能作出的一點小“貢獻”了。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古斯塔夫·杜達梅爾(Gustavo Dudamel, 1981-)指揮的萊哈爾的輕歌劇《維也納的婦女》中的《尼赫萊蒂進行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AxNzMzMjU4O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萊哈爾的《金與銀圓舞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5NDczNTg4.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萊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中的圓舞曲: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kwNTk2MDEzN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著名韓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Sumi Jo)演唱的萊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中的《薇莉亞之歌》: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YzODg4OTQ4.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由著名美國女高音歌唱家蕾妮·弗萊明(Renée Fleming)主演的萊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全?。?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A2NDA1NTQyO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由著名德國指揮家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1959-)指揮的2010年德累斯頓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除夕音樂會:音樂會版的萊哈爾的輕歌劇《風流寡婦》: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0ODgwMTY3N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又見老先生寫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