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1-02-26 上午 /閱讀:520 /評論:0
題頭圖: 斯丹哈默(左上圖); 斯丹哈默(站立者)與奧林弦樂四重奏組(右上圖); 斯丹哈默作品的CD(左下圖); 斯丹哈默在哥德堡瑪麗伯格公墓內的墓地(右下圖)。 今年是被稱為“瑞典的音樂之父”的瑞典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威爾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 1871-1927)誕生一百五十周年。 縱觀歐洲古典音樂史,自十九世紀初歐洲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中民族性因素開始增長,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隨著東北歐各國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和民族民主意識的日益增強,以及受西歐文化藝術領域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在東北歐各國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復興民族文化的潮流,音樂家們致力于民族音樂的振興,他們創建民族歌劇院、音樂學院和音樂協會,收集、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力求創作具有鮮明民族性的作品,從而形成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逐漸活躍于歐洲樂壇,與民族主義文化運動密切聯系的一批音樂家,在十九世紀歐洲古典音樂史中,他們就被稱為“民族樂派”。波蘭的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匈牙利的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俄羅斯的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和捷克的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 1824-1884)用他們熾熱的愛國情懷和濃郁的民族風格進行音樂創作,成為“民族樂派”的先驅,而緊跟他們身后的,像俄羅斯以巴萊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為首的“五人強力集團”(The?Mighty?Five)、捷克的德沃夏克(Antonín Dvo?ák, 1841-1904)、挪威的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丹麥的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芬蘭的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 -1957)、羅馬尼亞的埃涅斯庫(George Enescu, 1881-1955)等等就成為“民族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大作曲家。 在上面列舉的這些“民族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大作曲家中,除了俄國的“五人強力集團”、捷克的德沃夏克和羅馬尼亞的埃涅斯庫外,其余三位都是北歐的作曲家。從政治地理的意義上說,當下的“北歐”(Nordic Europe)通常是指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和冰島五個國家,但從自然地理位置的意義上說則是指日德蘭半島(Jutland)上的丹麥加上與之隔海(波羅的海和北海)相望的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半島上的芬蘭、瑞典和挪威,一共四個國家。這四個國家中,除了芬蘭外,其他三個國家的語言屬于同一個語言體系,所以基本上是可以相通的。不論是安徒生童話的國度丹麥、極光與峽灣的國度挪威、森林與湖泊的國度的瑞典與芬蘭,北歐的幾個國家有著幾乎相同的文化藝術基因。記得一位曾在北歐生活過的人說過,盡管北歐非常富足,然而一提起“北歐”總會讓他“冷得瑟瑟發抖”,“北歐”給他最深的印象是那里的人們“對陽光和溫暖的向往”超過世界上任何地方。我想,也許正是這種“向往”已經滲透到北歐人的靈魂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北歐音樂藝術的共性,那么“向往陽光和溫暖”是最合適不過的。幾十年來,在聆聽北歐的作曲大師,特別是像聆聽格里格的作品(例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或者是《皮爾金特組曲》)時,在聆聽西貝柳斯的作品(例如《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或者是《D大調第二交響曲》)時,在聆聽尼爾森的作品(例如《第三交響曲“開闊”》或者是《第四交響曲“不朽”》)時,都可以感受到這種因嚴酷和凜冽的自然生態而“向往陽光和溫暖”的本能,已經反映在他們作品的每一個音符中,當然,這種“嚴酷和凜冽”還不單單是指自然生態,在相當程度上,也是他們所處時代政治生態的一種表現,所以,“向往陽光和溫暖”也同樣隱含了他們對美好人生、對社會變革的一種理想和追求。 直到本世紀初,我所熟悉的北歐作曲家似乎就只有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和丹麥的尼爾森三位。不過,我也曾納悶過,怎么獨缺瑞典的呢?直到2003年底我在丹麥國家電臺音樂臺的網站上聽到了威爾海姆·斯丹哈默的五個樂章的《F大調小夜曲》(Serenade in F major, Op. 31)后,才知道在瑞典也有這么一位不應被忽視的作曲家,從此就開始關注并注意收集他作品的音頻資料,十八年來,“成果”還是“豐碩”的,至少,對這位作為歐洲古典音樂家大家庭中重要的北歐音樂家群體中的一員已經不陌生了。2010年第11期的《音樂愛好者》雜志上曾刊載過鄒彥先生寫的一篇題為《北國的勃拉姆斯 --- 威爾海姆·斯丹哈默》的文章,簡要地介紹了這位瑞典作曲家,重點分析了他的鋼琴作品《三首幻想曲》和鋼琴組曲《夏末之夜》。除此而外,用漢字介紹斯丹哈默和他作品的資料極為罕見。今年,正好是斯丹哈默誕生一百五十周年,我想用所能查閱到的資料,通過整理和篩選,用點文字將這位對于大多數愛樂者來說還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作曲家和他的作品做一番力所能及的介紹,也算是對這位被瑞典人稱為“瑞典音樂之父”的作曲家呈獻一份敬意。 1871年2月7日,威爾海姆·斯丹哈默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上層知識分子的家庭,從1860年代開始,這個來自瑞典東南部舊省東約特蘭(?sterg?tland)的一個大家族的家庭的主人,即斯丹哈默的父親佩爾·烏爾里克·斯丹哈默(Per Ulrik Stenhammar, 1829-1875)是一位建筑師,也是一位作曲家,曾創作過一些室內樂、獨唱歌曲和包括清唱劇在內的一批宗教音樂作品,1868年還當上了瑞典皇家音樂研究院(Kungliga Musikaliska Akademien)的成員。母親愛娃·克里斯蒂娜·路易絲·魯登謝爾德(Eva Christina Louise Rudensch?ld, 1828 -1902)是一位高級職員。叔叔和嬸嬸也都是歌唱家。父母親在1858年結婚后一共生了五個孩子,其中一個幼年夭折。威爾海姆·斯丹哈默【注:以下簡稱斯丹哈默】是他們最小的男孩。斯丹哈默從小就生活在一個音樂和藝術氛圍極濃的家庭中,他哥哥恩斯特(Ernst, 1859-1927)、姐姐塞西莉亞(Cecilia, 1860-1909)、蓓莉絲(Bellis, 1862-1934)和日后成為瑞典著名建筑師的費迪南德·博伯格(Ferdinand Boberg, 1860-1946)組成了一個命名為“斯丹哈默四重唱”(Stenhammar Quartet)的家庭四重唱組。這些年輕的音樂愛好者們形成了一個音樂圈子,他們聚在一起唱著由費迪南德·博伯格帶來的四重唱的聲樂作品,比他們要小十歲左右的斯丹哈默也起勁地擠在這個圈子里面和他的哥哥姐姐們一起歌唱。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在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創作了幾首鋼琴曲,包括三首奏鳴曲,其中的第一首是1880年、也就是在他九歲時創作的。十幾歲的時候,他創作了更多的鋼琴作品和獨唱歌曲,甚至開始嘗試創作一部歌劇,不過沒能完成。 直到1887年,也就是十六歲時,為了能成為一個職業鋼琴家,正在中學讀書的斯丹哈默開始正規的學習鋼琴,一直持續到1891年。他的老師是著名的德國女鋼琴大師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的學生、瑞典鋼琴家和作曲家理查德·安德森(Richard Andersson, 1851-1918)。1888年3月15日,十七歲的斯丹哈默從普通中學輟學,他把時間全部用于學習鋼琴和作曲。1889年到1892年他先后師從瑞典作曲家安德烈亞斯·哈倫(Andreas Hallén, 1846-1925)和埃米爾·舒格倫(Emil Sj?gren, 1853-1918)學習作曲,師從瑞典小提琴家約瑟夫·丹特(Joseph Dente, 1838-1905)學習小提琴。1890年,十九歲的斯丹哈默在師從瑞典管風琴家威爾海姆·海因策(Wilhelm Heintze, 1849-1895)和奧古斯特·拉格爾格倫(August Lagergren, 1848-1908)學習管風琴后,通過了管風琴演奏的考試,拿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Musikkonservatoriet)的學位。開始在教堂中演奏管風琴。所以,常有人因為斯丹哈默沒有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就說他是一位“自學成才”的作曲家,這是不對的。 1892年到1893年,在鋼琴老師安德森的推薦下,斯丹哈默到德國柏林的皇家音樂學校(K?nigliche Hochschule für Musik)師從曾經是安德森的老師、德國著名鋼琴家卡爾·海因里?!ぐ蜖柼兀↘arl Heinrich Barth, 1847-1922)進修了一年的鋼琴課程。到了1890年代早期,他已經成為瑞典樂壇令人矚目的一位新秀了。由于巴爾特曾跟隨李斯特的學生德國鋼琴家和指揮家漢斯·馮·彪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學習過,斯丹哈默很自然地也繼承了這些大師們鋼琴演奏的傳統,而這一演奏傳統與貝多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斯丹哈默也一直被看作是貝多芬鋼琴作品的一位重要的詮釋者,他曾經演奏過全部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1892年,勃拉姆斯的《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首次在瑞典公演,二十一歲的他擔任了這部演奏難度很高的協奏曲的鋼琴主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兩年后,也就是1894年3月17日,他首演了自己在1893年完成創作的由四個樂章組成、演奏時間長達五十分鐘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1),由瑞典指揮家康拉德·諾德奎斯特(Conrad Nordqvist, 1840-1920)指揮瑞典皇家樂團(Kungliga Hovkapellet)協奏。這部明顯受到勃拉姆斯《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影響的作品以它雄偉壯闊的第一樂章、將聽眾帶入北歐神秘世界的第三樂章和略帶甜蜜回憶又充滿悲愴色彩的第四樂章而成為一部具有交響史詩般特質的優秀的鋼琴協奏曲。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兩天后瑞典著名樂評家阿道夫·林德格倫(Adolf Lindgren, 1864-1938)在斯德哥爾摩的《晚報》(Aftonbladet)上寫道:“人們應該記住,在過去的十年或十五年里,瑞典作曲家從未嘗試過創作規模如此宏大的器樂作品?!彼沟赂鐮柲Φ牧硪患覉蠹堖@樣寫道:“觀眾和樂評家的反應是空前的......人們欣喜若狂,熱烈歡呼這個年輕人的杰作在瑞典問世?!边@部作品不僅標志著年僅二十三歲的斯丹哈默的音樂創作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大步,也標志著瑞典作曲家的大型作品開始跨出國界,從而使瑞典音樂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兩周后,這部作品又在丹麥哥本哈根的音樂會上演出,正是這場音樂會,斯丹哈默結識了主辦音樂會的經紀人和丹麥著名的音樂出版商亨利克·亨寧斯(Henrik Hennings, 1848 -1923),兩人一見如故,亨利克·亨寧斯成了斯丹哈默演出的經紀人并負責出版斯丹哈默的作品。在此后十年里,斯丹哈默經常與西歐各地的交響樂團包括德國作曲大師和指揮家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指揮下的德國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和奧地利指揮大師漢斯·里克特(Hans Richter, 1843 -1916)指揮下的英國曼徹斯特哈萊樂團(Hallé Orchestra in Manchester)一起演奏他的這部協奏曲?!督礏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成功最終促使斯丹哈默在十年后的1904年又創作了《D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D minor, Op. 23 ),從而穩固地奠定了他作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后期浪漫主義樂派代表性人物的地位。 1890年代中期,由于《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成功加上與亨寧斯的結交,讓斯丹哈默“春風得意”,此時他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女友赫爾加·馬西婭·韋斯特伯格(Helga Marcia Westerberg, 1874-1957)出生于一個建筑師的家庭,當時是一位先后在哥德堡瓦蘭美術學校(Valand's School of Painting in Gothenburg)和巴黎美術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 in Paris)學習繪畫的學生。為了準備結婚,1896年9月底斯丹哈默與亨寧斯簽訂了一份長期的合約,確保每年能得到一筆固定的收入,保證婚后在經濟上無后顧之憂,然后兩人正式結婚。1906年,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的赫爾加到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Florence)繼續學習,后來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女畫家。 也正是在1890年代中期,斯丹哈默開始與瑞典著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托爾·奧林(Tor Aulin, 1866-1914)以及他的“奧林四重奏組”(Aulin Quartet)合作。奧林以及這個四重奏組對他為自己形成一名優秀作曲家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1896年12月26日斯丹哈默在給亨寧斯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對我來說,奧林四重奏組每天都讓我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美德似乎都融化在了音樂之中,是它培養了我,使我成為一個音樂家,我需要它,我喜歡它?!? 斯丹哈默在1895年曾根據瑞典藝術家安娜·博伯格(Anna Boberg, 1864-1935)的劇本創作了二幕歌劇《提爾鋒》(Tirfing, Op.15),由于《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獲得的聲望,他的這部“維京歌劇”(The Viking Opera)被選為1898年12月9日斯德哥爾摩新建歌劇院落成典禮上演的作品,這是斯丹哈默音樂生涯生命中的又一個轉折點【注:維京人(Viking)是指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侵擾并殖民歐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的一批探險家、武士、商人和海盜,以這一被稱為“維京時期”為背景的歌劇統稱“維京歌劇”?!疤釥栦h”在北歐神話中是一把出鞘就得沾血的魔劍,雖然會給持劍者帶來無上的榮光,也會使持劍者陷入毀滅】。然而,歌劇并未獲得預想中的成功,1899年1月4日他在給亨寧斯的一封信中承認:“《提爾鋒》只是用墨水寫在了白紙上,而沒有寫在我心臟內的血液里......它本應當是一部令人滿意、制作精良的作品,然而它最終沒有成為一部杰作?!?他還在《素描自傳》(Autobiographical Sketch)一文中說:“過去幾年對我的過度評價已經成為愚蠢的自我的對立面”。很明顯,在這些文字里所表達的是,由于他無法在社會價值很高的歌劇體裁中獲得與他的鋼琴協奏曲一樣的成功而辜負了觀眾和評論家期望的一種愧疚。然而,這恰恰反映了作為一位年輕作曲家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斯丹哈默對自己的要求變得更高,自我批評也更無情,對于音樂創作更為慎重嚴謹,不醞釀成熟絕不動筆。這樣,他就無法履行與亨寧斯簽訂合同所應承擔的按期提供作品的義務,這不但影響了與亨寧斯的友好關系,也造成了經濟后果。1898年他單方面撕毀了與亨寧斯的協議,從那時起,他不再為生計而進行音樂創作,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不再是一個‘音樂作品制造廠’的工人了?!? 從此,在鋼琴音樂會上演出和擔任樂團指揮成為斯丹哈默的主要的收入來源。在1900年/1901年的演出季,他被聘為瑞典皇家歌劇院(Kungliga Teatern)的首席指揮。1900年11月29號,他被推選為瑞典皇家音樂研究院的成員。1902年到1903年,他創作了《F大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F major),這部交響曲在1903年的12月16日的首演中受到觀眾和樂評論家的熱烈歡迎,然而,他本人卻很不以為然,他形容這部交響曲只是一部“田園詩般的布魯克納”(Idyllic Bruckner)【注: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是十九世紀奧地利大作曲家】,甚至沒有給這部作品編號。他越來越堅定地反對成為一個“歐洲化”的職業音樂家【注:這里的“歐洲化”是指北歐以外的歐洲】,他想以一種更“北歐化”風格來進行創作,這也是他與亨寧斯產生矛盾的另一個原因。1902年8月5日在給亨寧斯的信中他說:“對我來說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楚過,我的舞臺在丹麥以北【注:也就是在包括瑞典在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外部世界對我來說越來越多的是一種折磨,我的目光轉向了國內?!睅啄旰?,1906年7月26日他在給亨寧斯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從一開始就本能地知道,我不是一個能通過走捷徑來贏得歐洲聲譽的人?!倍硪环矫?,在1903年9月1日給亨寧斯的信中,他又說:“越來越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一次偉大而有意義的使命,從而在現代瑞典文化中具有當之無愧的地位?!?899年瑞典大詩人和作家維爾納·馮·海登斯坦(Verner von Heidenstam, 1859-1940)寫了一部由六首詩組成的充滿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理想主義的詩歌集《人民》(Ett Folk),斯丹哈默在1904年根據這部詩集創作了一部同名大合唱《人民》(Ett Folk, Op.22),在1905年挪威和瑞典之間的聯盟解體期間首演【注:曾與法國結盟的丹麥在拿破侖戰爭中戰敗,被迫在1814年簽訂《基爾條約》,將其統治下的挪威割讓給瑞典。1905年6月7日,挪威議會宣告瑞典-挪威聯盟解體,同年10月26日瑞典承認挪威獨立】。 1905年,斯丹哈默打算去意大利進行一次訪學性質的旅行,得到了亨寧斯的鼓勵,亨寧斯承諾為他提供了一筆私人獎學金。1906年11月斯丹哈默帶著全家五口到了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陽光明媚溫暖如春的意大利讓這位來自冰天雪地的北歐人感到無比的愉快,1907年3月,他在佛羅倫薩構思了他著名的《F大調小夜曲》,這是一部描述一個不眠的佛羅倫薩之夜的狂歡和浪漫的樂曲,他在一封信中說:“我想以北歐人能做到的那樣優美和溫柔來創作南歐風格的作品?!比欢?,好景不長,正當他準備創作這部作品時,卻得知亨寧斯承諾的獎學金被推遲了,這讓他相當懊喪和窘迫,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能支持妻子赫爾加留在佛羅倫薩繼續學習繪畫,斯丹哈默只好在1907年的4月底回到瑞典接受擔任瑞典第一支專業的交響樂團 --- 哥德堡管弦樂團(G?teborgs Orkesterf?rening)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的職務。就這樣,斯丹哈默在位于瑞典西部的城市哥德堡(G?teborg)一待就是十五年。在此期間,他指揮樂團演出了許多北歐作曲家的作品,把這個樂團調教成了北歐地區最好的樂團之一。長期作為樂團指揮這樣的實踐,使他熟悉和了解了更多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同時在配器技術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學習機會,這在他后來為管弦樂隊創作的作品中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有點像同時代的奧地利大指揮家和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那樣,他只在夏季的幾個月里進行音樂創作,最初的幾年里他經常與著名的女歌唱家卡莉·蒙拉德(Cally Monrad, 1879-1950)和男中音歌唱家約翰·福塞爾(John Forsell, 1868-1941)等合作,為他們創作藝術歌曲。在二十世紀頭十年中他創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型的作品有《A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4 in A minor, Op. 25 )和《D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的成功又一次激發了他進行音樂創作的激情。 1909年他對德國著名音樂理論家海因里?!へ惱章℉einrich Bellermann, 1832-1903)的音樂專著《對位法》(Der Contrapunkt)進行了認真的學習,隨后他又利用每年的夏季對于“對位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注:“對位法”是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并且彼此融洽的技術】,一直持續到1918年。所以在1910年代,斯丹哈默的作曲風格和技巧出現了新的變化。1911年9月18日在寫給他的朋友、瑞典作曲家布魯爾·貝克曼(Bror Beckman, 1866-1929)的一封信中,斯丹哈默這樣寫道:“一種帶有決定意義的沖動越來越堅定了我的信念,為了取得音樂創作上的進步,我必須走一條全新的道路,這條道路在我找到它之前,我可能需要耐心地求索。因此,我既不是一時沖動,也不是一時幻想,更不是用一種絕望的嘗試來減輕痛苦和尋求遺忘,而是每天晚上坐下來為學習和研究對位法付出辛勞?!彼^續說:“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回到起點、尋找新路、重振雄風來實現我的目標......在當下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nberg, 1874-1951)的時代【注:阿諾德·勛伯格是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我夢想著一種遠遠超過阿諾德·勛伯格的藝術,它應當是清晰的、快樂的和天真的?!边@封信首表明了他對勛伯格的“現代主義”的態度是對立的;其次,他認為通過“對位法”的研究可以建構一種有別于“勛伯格方式”的新的方式;第三,這種新的方式可以被描述為“清晰、快樂、天真”。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對位法”研究方法在當時是不尋常的,那就是不將注意力集中在作為“對位法”理論基本要素的基于“形式模仿”的“賦格”和“卡農”上,相反,他主要學習和研究在宗教音樂中如何寫出獨立而橫向正確的對位聲部。他的對位法研究實際上是在尋求一種“指導原則”,即在進入現代主義音樂時代后,作曲家的“創新”不會導致傳統音樂的破壞。他的研究實際上也是為了找到一條“作曲家解放”的道路,他想為作曲家提供一個“十六世紀時的音樂基礎”,而允許他們在音樂創作時與維也納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寫作風格保持一個必要的距離。他的這些“理念”在他1910年代的十年中所創作的大部分作品,特別是在《G小調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2 in G minor, Op.34)和《D小調第六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6 in D minor, Op.35)以及直到1919年才最后定稿的《F大調小夜曲》中可以充分體驗出來。 1916年,當時被認為是歐洲最現代化的哥德堡洛倫斯堡劇院(Lorensbergsteatern)建成,斯丹哈默與該劇院的負責人、戲劇導演佩爾·林德伯格(Per Lindberg, 1890-1944)合作,為他導演的戲劇創作配樂,其中包括被稱為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的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林德伯格(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的《夢幻游戲》(Ett Dromspel, Op.36)、瑞典劇作家亞爾馬·伯格曼(Hjalmar Bergman)的《洛多勒齊在歌唱》(Lodolezzi sjunger, Op.39)和印度大作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的《齊德拉》(Chitra, Op.43)等,這些戲劇配樂后來由作曲家自己或和當時還很年輕的瑞典首位現代主義作曲家希爾丁·羅森伯格(Hilding Rosenberg, 1892-1985)一起編成了管弦樂組曲。 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斯丹哈默與比他年長六歲的丹麥作曲大師卡爾·尼爾森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通信也越來越私密和坦率。1921年,當斯丹哈默在創作交響大合唱《歌唱》(S?ngen, Op.44)“進入了死胡同”時,尼爾森給了他很好的建議和鼓勵。在哥德堡的十五年里斯丹哈默贏得了當地音樂界的尊重,1922年4月,他被授予哥德堡大學(Gothenburg University)名譽博士學位。之后,斯丹哈默告別了這座城市,那年秋天他又重新開始了旅行演出,在瑞典各地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或者和瑞典籍法國小提琴家亨利·馬爾托(Henri Marteau, 1874-1934)一起在全國巡演,有時也作為獨奏鋼琴家與管弦樂隊一起演奏協奏曲。1923年秋天他全家搬到了斯德哥爾摩,1924年1月,他受聘擔任斯德哥爾摩皇家歌劇院(Kungliga Teatern)的指揮,1925年2月15日就在這個劇院他指揮了他的最后一場歌劇演出 --- 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的歌劇《軍中女郎》(La fille du régiment)。也就在這個春天,斯丹哈默因腦溢血而離開了指揮臺。病情好轉一些后,他偶爾還參加一些音樂活動。1926年6月13日星期日的晚上,瑞典人在收音機里聽完了當天的新聞廣播后,收聽到了一場由哥德堡管弦樂團舉辦的廣播音樂晚會,樂團與它的老朋友斯丹哈默在麥克風前一起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出,這是他身前最后的一場音樂會。在經歷了又一次中風后,斯丹哈默于1927年11月20日在瑞典西南部的西約特蘭?。╒?sterg?tland)的瓊塞雷德(Jonsered)逝世,享年五十六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哥德堡的瑪麗伯格公墓(Mariebergs kyrkog?rd)內。 關于斯丹哈默的一生就說到這里,他的主要作品將在本文的下一篇為大家介紹。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斯丹哈默的兩首《小提琴與樂隊的浪漫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wilhelm_stenhammar_2_romances_for_violin_and_orchestra_op-28/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觀看斯丹哈默的《F大調小夜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509181/ 打開以下網頁可以聆聽斯丹哈默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wilhelm_stenhammar_piano_concerto_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