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

            分享過去,影響未來!

            ... 杰民

            盛夏閑說名曲《G小調柔板》--- 古典樂壇中的一朵“奇葩”

            發表于:2021-08-05 上午 /閱讀:605 /評論:0


            題頭圖: 阿爾比諾尼(左上圖): 雷莫·賈佐托(右上圖): 《G小調柔板》的樂譜(左下圖): 《G小調柔板》的CD(右下圖)。 近日,一位剛入門不久的年長的愛樂者來微信說,最近他在微信的一個音樂公眾平臺上聽到了意大利作曲家托馬索·阿爾比諾尼(Tomaso Albinoni, 1671-1751)的《G小調柔板》(Adagio in G minor),給他在炎炎夏日帶來了“降溫”(清涼感)和“降煩躁”(恬靜感)的“效果”,讓他“反復聆聽而欲罷不能”,于是,想請我發一點這首樂曲不同演奏版本的音頻或視頻文件給他。由于這首名曲問世后,除了由已故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演奏的最受歡迎的所謂“經典”版本外,被改編成各種古典傳統樂隊或現代流行樂隊演奏的版本可以說是多得不知其數,其演奏時間也從六分鐘到十二分鐘不等。要滿足這位樂友的要求,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的事,在網上稍稍搜索了一下后,很快就發了五六首給他。同時,順便告訴他,其實這首《G小調柔板》的作曲家并不是出生在三百五十年前的阿爾比諾尼,而是二十三年前才去世的意大利音樂學家和作曲家雷莫·賈佐托(Remo Giazotto, 1910 -1998)。 說到《G小調柔板》,可以說幾乎是每一位愛樂者都耳熟能詳的名曲,不要說在歐美國家,就是在國內,也是在眾多音樂舞臺上、各種音樂媒體和網絡音樂平臺上,甚至在一些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作為“背景音樂”)都經常會聆聽到的一首樂曲。在2010年2月16日溫哥華的第二十一屆冬奧會花樣滑冰賽場,我國運動員申雪、趙宏博正是以《G小調柔板》為背景音樂,將雙人滑冠軍攬入懷中,為中國代表團奪得首金。自1981年由彼得·威爾(Peter Weir, 1944-)執導的澳大利亞電影《加里波里》(Gallipoli)中用了這首名曲后,幾十年來,《G小調柔板》曾在幾十部電影或電視劇中以及無法計數的各種音/視頻廣告用來作為配樂,以致國外有人將這首名曲比喻成“安置在人們周圍的一幅(條)音樂掛毯”,這固然有些夸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首樂曲受歡迎和被普及的程度。 那么,《G小調柔板》究竟是一首什么樣的樂曲會受到如此的青睞呢? 首先說說什么叫“柔板”。它源自意大利文“Adagio”,是一個音樂術語,和“慢板”(Lento)、“快板”(Allegro)等一樣,表示樂曲根據不同表現需要而行進的速度,也就是“節拍的速率”。例如“慢板”就是52拍/分,“快板”就是132拍/分,而“柔板”就是56拍/分。由于“柔板”的節拍比較緩慢,所以作曲家們常用它來表達一種或平和、或舒緩、或深沉、或憂傷的情緒,在“柔板”的韻律中所使用的音樂語匯通常隱含著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人們內心深處的訴求。而《G小調柔板》正是以其旋律的優美、和聲的豐滿和布局的纖細精致,成為眾多以“柔板”作為標題的作品中的佼佼者,成為古典樂壇中的一朵“奇葩”。 《G小調柔板》采用的是三段體結構,即“A-B-A”的結構。全曲由三個樂段組成,第一和第三樂段是有點相似的,類似于前后呼應,而第二段通常與前后兩段風格迥異,以形成對比。在這首樂曲中,如同正在深沉思索似的管風琴聲奏出了八個小節的第一樂段的引子,接下來由弦樂隊演奏出了渾厚濃郁的樂曲主題,仿佛將人帶入了一個威嚴而又神圣的殿堂,在無限敬仰之余,讓人身心舒展而又倍感親切的氛圍油然而生,在這里一切憂愁和煩惱都為之解脫【注:有些人將這個主題聽成是一首“憂傷的挽歌”,對此,我很不以為然】。在經過一次主題的反復后,一段小提琴獨奏將樂曲引入了抑揚頓挫的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是一段三件樂器再加一個固定低音的合奏,音響柔情似水,音色絢麗多彩,如同在夜空中不時綻放出的美麗煙花。樂曲進入第三樂段后,主題經過各種模進和各種對句的處理,逐漸將樂曲推向高潮,在管風琴與樂隊反復了幾次后,主題最后又延續到獨奏的小提琴上,如天籟般的琴聲最終默默地消失在了遠方。 我想,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剛入門不久的年長的愛樂者正是在炎炎夏日聆聽這首《G小調柔板》后,感受到了一份心靈的慰籍和寧靜,從而暫時拋卻了一切煩惱,才會“欲罷不能”地一遍一遍靜心享受著那流淌著的音樂旋律帶來的那份快慰和愉悅。 現在回過頭來再說說這首《G小調柔板》的來歷。對于熟悉古典音樂的愛樂者來說,這首“柔板”所具有的巴洛克風格是極為明顯的,所謂“巴洛克風格”是指在1600年至1750年起源于意大利而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在音樂上,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節奏感十分強烈,跳躍性強,強調旋律的起伏,注重力度的變化,但其節奏(或速度)從開始到結束基本保持不變,一般采用多聲部(對位)的復調音樂結構。于是當這首樂曲在1958年被正式“推出”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作曲家被冠以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作曲家托馬索·阿爾比諾尼的名字是沒有人懷疑的。 那么1958年“推出”這首《G小調柔板》的又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文章第一段末尾提到的意大利音樂學家和作曲家雷莫·賈佐托。下面就先介紹一下賈佐托。 1910年9月4日賈佐托出生于羅馬,先后于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 Giuseppe Verdi di MilanoI)學習鋼琴及作曲,并在熱那亞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Genova)修讀文學及哲學。1932年起,二十二歲的賈佐托受聘于《意大利音樂雜志》(Rivista Musicale Italiana)撰寫樂評,后來又為意大利著名的卡薩·里科迪(Casa Ricordi)音樂出版社的音樂雜志《今日》(D'oggi)中撰稿。1940年他在《今日》中的一篇論及威爾第的評論中曾為墨索里尼政權“涂脂抹粉”。1943年三十三歲的賈佐托在熱那亞支持并參加了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并一度被迫撤退到意大利北部的小鎮科涅(Cogne)。1945年至1949年,他擔任《意大利音樂雜志》的總編輯。1949年“跳槽”至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 - 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任室內樂音樂節目的總監;1957年到1969年他兼職擔任佛羅倫薩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Firenze)的音樂史教授,其間在1962年又受聘成為羅馬圣切契利亞音樂學院(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的教授。1966年,他擔任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為歐洲廣播聯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提供國際性音樂節目的總監,同時兼任“音樂家生平節目”的監制和公司招聘人員面試委員會的主席。1967年成了《新意大利音樂雜志》(Nuova Rivista Musicale Italiana)的總編之一。 賈佐托是一位研究十七/十八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阿爾比諾尼和他的音樂作品的專家,早在二戰前他就開始了研究,著手編寫阿爾比諾尼的作品目錄,然而自1751年阿爾比諾尼去世后,這位作曲家連同他的許多作品很快就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據賈佐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說,當得知在德國的德累斯頓薩克森州立圖書館(S?chsische Landesbibliothek,Dresden)中保存有一部分阿爾比諾尼的作品手稿時,已經是1945年的春天了,正好在那年的2月13日和15日,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軍一千多架飛機對德累斯頓進行了地毯式的大轟炸,扔下了約三千九百噸炸彈(其中包括大量的燃燒彈),薩克森州立圖書館被毀。二戰結束后不久,為了完成阿爾比諾尼的傳記和作品目錄,賈佐托趕到德累斯頓,據他說,在薩克森州立圖書館的廢墟中發現了一頁阿爾比諾尼創作手稿的殘片,上面有一小段似乎是一首樂曲的旋律的開頭部分,此外還有數小節的數字低音部分(Basso Continuo)【注:即有一個獨立的低音聲部持續在整個作品的和聲織體中,所以也被稱為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樂重要的特征之一】。賈佐托認為這些手稿的殘片可能是來自阿爾比諾尼一套未曾被發現的《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或《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的慢板樂章,作曲的年份約為1708年,于是就將殘片的內容抄錄了下來,后來德累斯頓州立圖書館將這些手稿的殘片的影印件(照片)寄給了賈佐托,此時賈佐托已經在米蘭出版了他的專著:《阿爾比諾尼作品主題索引》(Th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Werke Albinonis)。在佛羅倫薩大學音樂系任教期間,賈佐托根據上述他得到的手稿殘片上的內容,進行了整理及“補遺”,于1958年發表了《G小調慢板》(Adagio in G minor),由米蘭里科迪音樂出版社(Mail?nder Musikverlag Ricordi)首次出版,出版時署名是:雷莫·賈佐托(Remo Giazotto);作品標題是:《用托馬索·阿爾比諾尼的兩個主題加一段數字低音為弦樂和管風琴而寫的G小調柔板》(意大利文:Adagio in sol minore per archi e organo su due spunti tematici e su un basso numerato di Tomaso Albinoni)。在出版時的前言中這樣說:“這首曲子是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三重奏奏鳴曲,無作品編號》(Triosonate in g-Moll ohne Opuszahl)中的一部分,其中只有兩個手寫的片段和一段數字低音?!憋@然,在1958年出版這首作品時,清楚地標明這首作品就是賈佐托的作品,而且在版權聲明中,它還指出這首作品是“受到現行版權法保護的原創作品”。然而,在這部作品出版后不久,這首作品就被莫名其妙地被變成了阿爾比諾尼創作的作品,而賈佐托只是一位編曲者,進入七十年代后,索性就見不到賈佐托的名字了,這首作品就變成了“阿爾比諾尼:《G小調柔板》”。 雖然對相當大的一部分聽眾來說,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曲者,許多人也并不關心作品的作曲者究竟是誰,音樂本身給他們帶來的或甜酸苦辣、或喜怒哀樂的種種感受已經夠了,至于作曲家是誰,那是無關緊要的。但對于音樂學家來說【注:指專們研究“音樂學”(Musicology)即研究音樂美學、音樂史學、音樂民族學的專家】,對音樂作品的溯源就是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就在賈佐托推出《G小調柔板》十年后,1968年至1978年間,德累斯頓薩克森州立圖書館的幾位音樂研究人員和米蘭里科迪音樂出版社曾經以通信的方式就《G小調柔板》的溯源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薩克森州立圖書館不僅沒有進一步提供關于賈佐托的資料來源的線索,反而指出:“被認為是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柔板》的所謂片段并不在我們館的音樂收藏中,而且從來也沒有在這里收藏過”,他們認為《G小調柔板》顯然“從A到Z【注:即從頭到尾】都是賈佐托自己‘發明’出來的”。這樣一來,五十年代賈佐托所說的“從廢墟中”得到的所謂“阿拉比諾尼的手稿殘片”,以及后來德累斯頓州立圖書館將這些手稿殘片的影印件“寄給了他”的種種說法就受到了質疑。事實上,賈佐托也從來都沒有公開展示過這些“手稿殘片”以證明這些“殘片”的真實性。所以究竟《G小調柔板》是否真的是“復修了”阿拉比諾尼一些受損的手稿,還是賈佐托借阿爾比諾尼之名所寫的原創作品,就漸漸成為音樂學家們的一個疑問。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賈佐托對這些質疑從未有過正面的回應。特別是到了1992年,已經八十二歲高齡的賈佐托在給音樂學家兼記者皮耶羅·布斯卡羅利(Piero Buscaroli, 1930-2016)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到了這首作品的起源,他寫道,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整理和編寫阿爾比諾尼的作品目錄時,他已經在德國圖書館寄給他的有關阿爾比諾尼的研究材料中發現了這個片段,“這是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主題的六個小節和一段數字低音”。作為“消遣”,他把這個主題發展成一首樂曲,就像他以前和他的作曲老師、意大利作曲家朱利奧·帕里貝尼(Giulio Cesare Paribeni, 1881-1964)一起做過的那樣。由于賈佐托對《G小調柔板》的“來歷”前后“說法不一”,因此這位“研究阿爾比諾尼的專家”的“個人品質”和“誠信度”曾經受到了非議。 可是,1998年賈佐托去世后,最后一位擔任賈佐托助手的音樂學家馬斯卡·曼加諾(Muska Mangano)在賈佐托的莊園里發現了一張手寫樂譜的影印件,上面用德文【注:這里特別強調了“德文”二字】寫著的標題是《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三重奏鳴曲》(Albinonis Trio Sonate G moll),余下的就是六小節的小提琴演奏部分和一段數字低音,這與賈佐托身前的敘述是一致的,而且在影印件右上角有一張上面印著“德累斯頓的影像”(Dresden. Lichtbild von)字樣的二十世紀上半葉才有的郵票,那么影印件的源頭和時間似乎也對上號了。盡管如此,一些研究者對這份影印件究竟是來自德累斯頓的圖書館,還只是在德累斯頓拍攝的?是誰拍的?上面的樂譜是否真是阿爾比諾尼寫的?仍然有著不少疑問,因為薩克森州立圖書館至今未能找到曾有保存過這些殘片的紀錄,也無人證明曾看到過這些殘片。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賈佐托確實看到了那張手寫樂譜的影印件,而且如同他自己說的,將上面的六小節主題“發展成一首樂曲”。而影印件上的德文標題又成了他“確認”這個主題是阿爾比諾尼寫的依據,所以,在1958年正式出版這首作品時,他用的標題是《用托馬索·阿爾比諾尼的兩個主題加一段數字低音為弦樂和管風琴而寫的G小調柔板》,而且將這首作品的版權歸于自己。換句話說,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否認他是這首作品的作曲者。所以,應該說,曾經對賈佐托的“個人品質”和“誠信度”有過非議的言行,對賈佐托來說是不公平的。 上面已經說過,自這首作品從1958年正式出版后它受歡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了賈佐托的想象,但更應該讓賈佐托大跌眼鏡的是,沒有多久這首作品就莫名其妙地成了阿爾比諾尼的作品了,以至于當人們提起《G小調柔板》的作曲者時,只知道是阿爾比諾尼,很少有人會提到賈佐托了,這確實很讓人難以理解,為什么賈佐托會默認這樣的狀況而沒有任何反應呢?有人說賈佐托是一個性格怪癖、神秘兮兮的人物,他很少有公開的照片,他也幾乎從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沒有人知道他創作這首樂曲是為了“休閑”,還是想得幾個意大利里拉的版費【注:Lira Italiana。意大利的貨幣名】,或許他像試圖證明他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如果他在1958年出版了這首完全是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作品,而不冠以阿爾比諾尼的名字,那么這首作品有可能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下音樂學家們普遍認為,無論那個“殘片”存在與否,都無損《G小調柔板》這首樂曲是二十世紀意大利音樂學家和作曲家雷莫·賈佐托所創作的事實。不過,如果賈佐托在創作這首樂曲確實是用了他認為的是阿爾比諾尼的主題的話,那么,這首樂曲還是與阿爾比諾尼有著脫不了的“干系”的。所以,本文還是想說一說阿爾比諾尼。 說實在的,在1958年賈佐托推出《G小調柔板》之前,阿爾比諾尼這個名字在樂界還是鮮為人知的,一般的愛樂者可以說幾乎無人知曉。然而,冠以他名字的《G小調柔板》卻使他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沉靜”后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乎“一夜成名”。他從音樂史上的一個“邊緣人物”突然變得“引人矚目”。當然,這在音樂史上也并不是沒有先例的,例如老巴赫【注: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在活著的時候的名氣就遠不如他的兒子“漢堡巴赫”【注:即卡爾·菲力普·伊曼紐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大,也是在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沉靜”后才被門德爾松“挖掘”出來的。不過,老巴赫的“復蘇”是靠他自己的實力,是他的那些無法讓人不為之折服的作品,而阿爾比諾尼的“復蘇”靠的是一首并非他創作的十分鐘左右的作品,這在音樂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于1671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威尼斯(Venice)的圣-莫伊塞教區(Pfarrbezirk San Moisè),父親安東尼奧·阿爾比諾尼(Antonio Albinoni, 1634-1709)是一位紙質文具和紙牌制造商,母親叫盧克雷齊亞·法布里斯(Lucrezia Fabris, ca.1645-1687)。托馬索·阿爾比諾尼是他倆的第二個孩子,也是長子。父親安東尼奧在雇主去世后繼承了產業,家庭隨之富裕了起來,除了住房和鄰近的作坊和店鋪外,在位于波爾德諾(Pordenone)的普拉塔(Prata)還擁有一座有著土地所有權的鄉間別墅,所以,阿爾比諾尼童年的日子還是過得不錯的。盡管他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凡的音樂天賦,少年時當過歌手,但作為長子他需要在父親的企業內學習手藝以便將來繼承家業,所以他只能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自己喜歡的小提琴、唱歌和作曲。至今無人知道他的老師是誰,有人說,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勒格倫齊(Giovanni Legrenzi, 1626-1690)曾經當過他的老師。盡管他小提琴拉得不錯,但因為還不是當時“威尼斯表演者協會”的成員,不能公開演奏,所以他轉向作曲。他最早嘗試涉足教堂音樂,但沒有成功。到了1694年,也就是二十三歲時,他出版了作品第一號:《十二首三重奏鳴曲》(12 Suonate a Tre, Op.1),大獲成功,他將部作品題獻給了教皇亞歷山大八世(Pope Alexander VIII, 1610-1691)的侄孫、紅衣主教皮埃特羅·奧托博尼(Cardinal Pietro Ottoboni, 1667-1740),與此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帕爾米雷尼王后澤諾比亞》(Zenobia, Regina de Palmireni),送給了這位紅衣主教,這部歌劇在威尼斯的圣-喬瓦尼和圣-保羅劇院(Teatro Santi Giovanni e Paolo in Venice)上演了好幾個星期,也獲得了樂界的好評。這樣,阿爾比諾尼第一次以作曲家的身份進入了威尼斯公眾的視野。由于他那時的主要職業是在他父親的企業內工作,不以音樂為生,所以他自稱是“威尼斯的業余(音樂)愛好者”(Dilettante Veneto),他說他更愿意保持自己的獨立,“通過音樂讓自己和他人高興?!?。 1700年,也就是阿爾比諾尼二十九歲時,他被聘為曼圖亞公爵查爾斯四世(Duke of Mantua, Charles IV, 1652-1708)的宮廷小提琴手,他將他的作品第二號《器樂作品集》(Collection of Instrumental Pieces)題獻給了這位公爵。1701年,他又寫了一組非常受歡迎的樂隊組曲,編為作品第三號,題獻給了托斯卡納親王費迪南多·德·梅迪齊(Grand Prince of Tuscany, Ferdinando de Medici, 1663-1713)。此后,他大部分時間待在威尼斯,創作了一批歌劇、世俗和宗教聲樂作品、器樂奏鳴曲和器樂協奏曲。他的歌劇作品很快開始在意大利其它城市上演,包括佛羅倫薩(Florence)、熱那亞(Genoa)、博洛尼亞(Bologna)、曼圖亞(Mantua)、烏迪內(Udine)、皮亞琴察(Piacenza)和那不勒斯(Naples)等,獲得了早期的聲譽。1702年,《阿爾及爾的羅德里戈》(Rodrigo in Algeri)在那不勒斯上演;1703年,《格里塞爾達和阿明塔》(Griselda and Aminta in Florence)在佛羅倫薩上演。1708年他寫的一組幽默的戲劇間奏曲《來自皮姆平諾內的維斯佩特》 (Vespette e Pimpinone)非常受歡迎。在器樂作品上,1705年之前,他主要是創作三重奏奏鳴曲和小提琴協奏曲,從1705年到1719年之間,他一度將自己的創作重心放在了獨奏樂器奏鳴曲和雙簧管協奏曲上。 1705年,他與歌劇演員瑪格麗塔·里蒙迪(Margherita Rimondi, ca.1684-1721)結婚,他的朋友、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Basilique Saint-Marc de Venise)唱詩班的指揮安東尼諾·比菲(Antonino Biffi, 1666-1733)是他們的證婚人。在威尼斯,他似乎與其它的音樂機構、組織、樂隊沒有更多的聯系。盡管自稱是“業余愛好者”,但他一直熱衷于音樂創作,無法集中精力在父親的企業里,所以父親和他的關系一直不好。1709年父親去世前在遺囑中免除了他的企業繼承權(按意大利人的慣例,父親去世后留下的企業應由長子繼承),而是交給了他的弟弟多梅尼科(Domenico Albinoni, 1675-1726)和喬瓦尼(Giovanni Albinoni, 1679-1718),不過,作為三個兒子中的一個,他還是可以獲得企業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自嘲說,他成了樂隊中的“第二小提琴”了。 1721年,也就是他五十歲的時候,他的不到四十歲的妻子瑪格麗塔·里蒙迪不幸去世,留下了三個孩子。此時,由于兩個弟弟經營不善,家庭企業已經是負債累累,最后被債權人接管。由于沒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阿爾比諾尼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買單,搬到了威尼斯不太高檔的圣-巴拿巴教區(Pfarrbezirk San Barnaba)。為了撫養三個孩子,從此以后,他就成了一名全職音樂家。有資料說,他后來在那里辦了一所相當成功的專門培養歌唱家的藝術學校,但是詳細的情況已無人知曉。 與同時代的其他作曲家不同,阿爾比諾尼似乎從來沒有主動試圖從教堂、宮廷或者貴族那里尋求職位,這使他能獨立和自由自在地進行創作。1722年阿爾比諾尼達到了他人氣的頂峰。這一年他應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伊曼紐爾(Elector of Bavaria, Maximilian II Emanuel, 1662-1726)之邀訪問了慕尼黑(Munich),為了表示謝意,他將自己的十二部協奏曲送給了選帝侯,并在慕尼黑執棒指揮了他作品的音樂會和歌劇的演出。在那里,他被委約為后來成為神圣羅馬帝國(Heiliges R?misches Reich)皇帝的卡爾·阿爾布雷希特(Karl Albrecht, 1697-1745)與瑪麗亞·阿瑪利亞(Maria Amalia, 1701-1756)的婚禮創作音樂作品,這位瑪麗亞是已故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Joseph I, 1678-1711)的小女兒。 大約從1730年開始,阿爾比諾尼逐漸停止了作曲并退出了公共生活,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威尼斯。1742年,阿爾比諾尼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集在法國出版時,這部作品是以紀念文獻的形式出版的,導致學者們在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認為阿爾比諾尼是在1742年或早些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但根據阿爾比諾尼去世時所在的威尼斯圣-巴拿巴教區的記錄,托馬索·阿爾比諾尼1751年1月17日因糖尿病并發癥在威尼斯去世,享年八十歲,他被安葬在威尼斯的圣-馬可宗主教座堂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內。 阿爾比諾尼一生創作的各種形式的作品應該是不少的,當然有些冠以他名字的作品是否真是他創作的,還是有爭議的。由于德國德累斯頓薩克森州立圖書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珍藏在那里的阿爾比諾尼的很多作品都遭到毀壞或者失蹤了。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對于十八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以后阿爾比諾尼的生平和他的作品知之不多的原因所在。從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阿爾比諾尼創作過大約五十部歌劇,其中二十八部是1723年到1740年間在威尼斯創作的,這些歌劇大部分沒有正式出版,迄今為止只有三部幸存了下來。1722年,他在慕尼黑參加了其中一部歌劇《真正的朋友》(I Veri Amici)的首演,因為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他發現慕尼黑的其他人靠演出他的作品賺了不少錢。除了歌劇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世俗或宗教的大合唱,由于幸存至今的歌劇和大合唱都很少,人們熟悉的僅僅是他的器樂作品,尤其是雙簧管協奏曲。他一生創作了大約一百首由一件到六件樂器演奏的器樂奏鳴曲,五十九部器樂協奏曲和八部小交響曲。這些器樂作品曾在意大利、阿姆斯特丹和倫敦出版過。他的器樂作品強烈地吸引了比他小四歲的德國作曲家老巴赫。老巴赫寫過的三首《阿爾比諾尼主題賦格曲》(Fugue for Keyboard on a Theme by Tomaso Albinoni,BWV 946,BWV 950 and BWV 951/951a)中的主題就是來自阿爾比諾尼的奏鳴曲,老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中也有模仿阿爾比諾尼的協奏曲創作手法,老巴赫還一直使用阿爾比諾尼的“數字低音”作為訓練他的學生進行和聲練習的基礎。當然,阿爾比諾尼的音樂作品也受到樂界的一些批評,例如“過于依賴某些刻板的形式”,“音樂語匯枯燥和缺乏和聲技巧”等。然而,阿爾比諾尼擁有非凡的旋律天賦,他那些成熟的作品“表現出了形式和內容之間實現了幾乎完美的平衡”,卻是絕大多數樂評家們所公認的。 今年恰好是阿爾比諾尼誕生三百五十周年和逝世二百七十周年,三百年前,阿爾比諾尼與其同時期的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馬爾切洛(Alessandro Ignazio Marcello, 1673-1747)一起,被喻為意大利“威尼斯樂派”(Venetian Music School)的先驅。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幾乎一直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對阿爾比諾尼是不公平的。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二百多年后,他的一位同胞雷莫·賈佐托用他的六小節主題和一段數字低音創作的《G小調柔板》,被“演化”成為了他的作品,而正是這首十分鐘左右的作品,讓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是“機緣”嗎?是“天意”嗎?我想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阿爾比諾尼的名字和古典樂壇中的一朵“奇葩”--- 雷莫·賈佐托的《G小調柔板》一樣,將會流傳到永遠。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G小調柔板》: https://v.qq.com/x/page/k0313yotset.html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安德烈·瑞歐(André Rieu)指揮演奏的《G小調柔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035757/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小提琴家大衛·葛瑞特(David Garrett)演奏的《G小調柔板》: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J411n7qm/?spm_id_from=autoNext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大提琴家斯捷潘·豪瑟(Stjepan Hauser)演奏的《G小調柔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k4y167in/?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8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長笛演繹的《G小調柔板》: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yODc2Mzc2NA==.html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男高音歌唱家大衛·迪奧(David D'Or)演唱的《G小調柔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t411L7Qh/?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2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演唱的《G小調柔板》: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gzNTk2MzA4.html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阿爾比諾尼創作的一組器樂作品: http://www.ncpa-classic.com/2012/06/11/VIDA1339385942157496.shtml


            本文標簽: 1

            評論:


            欧美97色伦欧美一区二区日韩_高清精品福利私拍国产写真_奇米网777色在线精品_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menuitem id="pjhln"></menuitem>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output id="pjhln"></output>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
            <menuitem id="pjhln"><delect id="pjhln"><pre id="pjhln"></pre></delect></menuitem><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listing id="pjhln"><pre id="pjhln"></pre></listing></output>

            <output id="pjhln"><delect id="pjhln"><address id="pjhln"></address></delect></output>
            <output id="pjhln"></output>

            <nobr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nobr>

            <video id="pjhln"><delect id="pjhln"></delect></video>

            <video id="pjhln"></video>

              <menuitem id="pjhln"><listing id="pjhln"><del id="pjhln"></del></listing></menuitem>
                <output id="pjhln"></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