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2-04-24 上午 /閱讀:690 /評論:10
老伴常批評我好管閑事,對不該管的事瞎發議論,振振有詞。這兩天又談論起選舉的事——好管閑事,積習難改。 “選誰都差不多”,這句話是我從《民主的細節》(劉瑜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一書上看來的,看了引起一系列遐想。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州政府的一些政策舉措,比聯邦政府的更直接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所以選州長比選總統更引起民眾的關心,參與度高。選總統是全國性選舉,當然架勢和動靜大。但事實上,在美國這種現行政治體制下,眾多美國人,無論對哪種選舉,都顯得對政治冷漠,缺少興趣,覺得跟自己的實際生活沒有多大關系。這是一位華人作家在美國生活,觀察了七年之久,所得到的體悟。 所謂選誰都差不多,就是說,站出來參選的人,在民眾眼里,無論能力、人品還是給民眾帶來的好處,都相差無幾,并沒有多少顯得特別的地方。 讀到這段文字,給我的感覺,人心都是肉做的,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七情六欲都差不多,關心多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與自己利害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事,大多數人缺少興趣。像我這樣好管閑事的人畢竟不多。 就說我們很多人對選舉的態度,現在的人很現實,對同自己的利害關系八桿子打不著的事,就不會產生興趣。比如,絕大多數民眾,對選舉市委書記還是市長,大多不關心,無論選誰,都覺得差不多,不覺得同自己的生活有多大關系,當然就不會去管那份閑事。說起來,黨員是黨的主體,實際上黨員對這種選舉,不可能有任何作為。在選舉問題上,黨組織對一般黨員也沒有什么實際要求。 這種選舉的常規現狀究竟好不好?我也說不清楚。長期來我們就是這么過來的,從來不容什么置疑。 但是,對主要領導人的產生,總覺得采用這種老辦法不那么理想。一種普遍的論調,就是在多數人眼里,選誰都差不多,一般黨員和群眾很少問訊,認為這是黨組織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 長期來,按照慣例,干部的調動和配備,均由上級黨委決定。對這種選舉,在當地至多開一次黨代會或人代會,走個選舉通過的形式了事,實際上是只能無條件接受和服從,別無選擇。上級黨委所調遣的干部,好也罷,不好也罷,出了問題,除了追究本人的罪責之外,再沒有人承擔責任。對這種做法,有人認為對當地的黨員和干部顯得不夠尊重。 八十年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遇到的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老辦法不管用了,怎么辦?當年盛行開討論會,各式各樣的討論會遍地開花。討論會思想活躍,不設禁區,以理服人,信息量也大。開一次幾十人的討論會,一討論交流,幾十種新思路和新辦法就出來了。人稱八十年代的討論會是知識爆炸會,頭腦風暴會,這是有道理的。后來,強調頂層設計。當然也很需要。但是,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設計,制度性缺乏設計,尤其是對一些大家關注度較高的問題的設計,實際上也離不開群眾的參與。例如,國企改革問題,對待黨內外不同意見問題,主要領導干部的選拔產生任用問題,民主細節問題,等等,所謂老大難問題,如果真正讓大家來討論想辦法,也就不難了。把問題向群眾交底,辦法總比困難多。歷來有“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的說法。在人們的眼里,諸葛亮與臭皮匠之間,智謀的差距并不太大。所以常常勸人: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盲目高估自己,自以為是。 改革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快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實際做到很不容易。改革最終追求的“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國家治理現代化”三大目標,要不斷取得新勝利,出現新進展,相信和依靠黨內外群眾是必由之路。改革的最終成功與否,還是要靠群眾,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群眾面前,選誰都差不多。個人的本事再大總是有限的,事實上并不存在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說法?!秶H歌》不是響亮唱出“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嗎! 看著上面的文字,自己也覺得好笑。選舉之類的事,干卿底事?卻引出這么多話來說,分明是好管閑事。
人民大眾看問題很實在,選領導干部就看他為大家謀利益做了多少實事。這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樹立這個大目標,不過多的打個人的小算盤,這樣的領導干部,人民群眾是不會忘記他的。事情相比較而存在,就這么簡單。
所謂歷史人物的人民性,其實就是對待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態度問題,也是現代文明的鮮明標志,民主與專制的分水嶺。這已成為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順則昌,逆則亡。
很少看到我們的新聞媒體搞社會調查分析,所搞的為數不多的調查分析材料,社會信譽度也不高。西方媒體常搞這種調查,所得調查材料,比較有說服力。如果就百姓大眾對我們的選舉的關心度作一次社會調查,想來所得比例是不會高的。
伍老膽子大
疫情拖了這么久,至今看不到頭,顯得很無聊,但腦子停歇不下來,黨和國家面臨棘手的事情又這么多,位卑不忘國憂,那怕千慮半得,也是一點責任。我是這么想的,不存在膽大膽小的問題。
得有瓢哇
選誰都差不多,這句話是相比較說的。我們看到世界各國選出的領導人,在人民大眾眼里,大體上說得過去就算不錯了,因為個人的能耐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有限的。我們看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過猶不及,一咮吹捧,只會適得其反,幫倒忙。因為對歷史的評判是世代人的事情。
為什么說“選誰都差不多”這句話,在美國兩黨制選舉中這么引人關注呢?因為這是美國兩黨選舉中,向百姓嫍媚表現的比較中表現出來的結果,被認為是民主的表現,沒有這種比較,也就不存在選誰的問題了。這是《民主的細節》一書中講的一個例子。
選舉,有比較才有鑒別,這叫競選,是選舉的常識。差額選舉,也是競選的一種。
選,能否理解為比較?因為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所以選,至少要兩個以上才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