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22-05-30 上午 /閱讀:791 /評論:0
題頭圖: 拉夫(左上圖); 《萊諾爾》的詩作者伯格(右上圖); 拉夫《第五交響曲(萊諾爾)》的樂譜(左下圖); 拉夫《第五交響曲(萊諾爾)》的CD(右下圖)。 1865年3月31日拉夫夫婦唯一的孩子,他們的女兒海倫(Helene Raff, 1865-1942)出生了,她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喜悅和歡樂,夫婦倆對她自然是寵愛有加。他們的家庭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盡管多蘿西婭本人并不十分熱愛音樂,但對丈夫的事業卻是全力支持,特別是在管理家庭財務和其它事物方面她有著卓越的才干,使拉夫無須再考慮生活上的瑣事而可以專注于自己的音樂事業。據說瓦格納曾從藝術的角度將多蘿西婭形容為“微不足道”,但這位大師卻褒揚她“通過非凡的節儉和良好的管理,成功地改變了她丈夫先前那種鋪張浪費和亂成一團的生活習性,將家庭生活調理到了一個讓人羨慕的‘繁榮昌盛’的狀態”。不僅如此,拉夫在威斯巴登樂壇上的名望也正在“蒸蒸日上”,所以,此時拉夫的心情理應十分舒暢。然而,這一年他還是遇到了一件令他不快的事。 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經說過,1857年春天和夏天,拉夫在結束了樂劇《參孫》(Samson)的管弦樂配器后,九月重訪魏瑪時,特地試演了這部樂劇的前三幕,李斯特對這部樂劇很感興趣,希望1858年1月能在達姆施塔特(Darmstadt)宮廷劇院公演。然而,由于《參孫》一劇中的女主角達麗拉(Delilah)一直沒有能選到合適的演員,計劃告吹。拉夫又將希望寄托于李斯特所在的魏瑪。然而,魏瑪的舞臺要到當年的秋天才能有空,加上原定劇中的扮演男主角參孫的演員又無法達到“英雄男高音”(Heldentenor)的要求,秋天公演的計劃又一次被推遲。到了1858年底,由于早已安排好的李斯特的弟子彼得·科尼利厄斯的歌劇《巴格達的竊賊》(Der Barbier von Baghdad)要在魏瑪演出,要改變這個計劃,會讓李斯特很為難,所以只能再一次放棄安排《參孫》的演出。1858年拉夫創作的由管弦樂隊伴奏的男聲大合唱《醒來吧!》(Wachet Auf!, Op.80)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當時德國著名的專業演唱瓦格納歌劇的“英雄男高音”歌唱家路德維?!に怪Z爾·馮·卡羅斯菲爾德(Ludwig Schnorr von Carolsfeld, 1836-1865)曾特地寫信給拉夫對這首作品贊賞有加,并表示“一有機會我就會將這首作品展示給公眾?!贝撕?,經過幾年的通信聯系,兩人竟然成了好朋友。拉夫很自然地想到可以請卡羅斯菲爾德來擔綱他的樂劇《參孫》男主角參孫的角色,認定這位“英雄男高音”歌唱家是英雄參孫的理想的闡述者。當拉夫將這個想法告訴卡羅斯菲爾德后,這位歌唱家欣然同意,他不僅向作曲家和這部作品表示“欽佩和敬意”,而且表示愿意研究劇中參孫這個角色,并決心演好這個角色??_斯菲爾德還曾積極參與策劃了這部樂劇首演的有關事宜。不過這位歌唱家同時也在忙于準備瓦格納的樂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的首演【注:這部根據一個同名的典雅而浪漫的傳奇愛情故事改編而成的著名樂劇,是瓦格納在1857-1859年間完成的】,1865年6月10日《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宮廷歌劇院首映,卡羅斯菲爾德扮演的特里斯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使得拉夫對他的這位好友將會在自己的樂劇《參孫》中同樣獲得成功更是信心滿滿。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卡羅斯菲爾德在首演《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后,在6月13日和19日又演了兩場,緊接著又在7月1日和7月9日演出了兩場瓦格納的歌劇《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大概是太累了,7月21日,這位杰出的歌唱家在德累斯頓因突發腦溢血而去世,年僅二十九歲??_斯菲爾德的突然去世不僅使拉夫失去一位好友,也使樂劇《參孫》演出的希望又一次破滅了。而此時法國大作曲家卡米耶·圣-桑(Camille Saint-Sa?ns, 1835-1921)又正在計劃根據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為十八世紀法國大作曲家讓-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編寫的劇本《參孫》(Samson)創作一部清唱?。∣ratorio)《參孫與達麗拉》(Samson et Dalila),拉夫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對樂劇《參孫》更失去了熱情,他把只需要再作少許“剪裁”就可定稿的《參孫》的樂譜鎖在了書桌的抽屜里,不再考慮把它取出來了。不過拉夫的另一位摯友、德國指揮家漢斯·馮·彪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一再敦促拉夫“不要拋棄《參孫》!”他對拉夫說:“我相信它會大受歡迎的!”遺憾的是,拉夫花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創作的樂劇《參孫》,在他有生之年竟然從來沒有在舞臺上完整地演出過,也沒有正式出版過。 1865年秋,拉夫將他在1855年創作的戲劇配樂《魏瑪的伯恩哈德》(Bernhard von Weimar, WoO 17)中的序曲改編的《“堅固的堡壘是我們的上帝”序曲》(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Overture to a Drama about the 30 Years War, Op.127)又作了一番修改,題獻給好友馮·彪羅。1866年3月25日在卡爾斯魯(Karlsruhe)的“棕樹節”(Palm Sunday)上由德國指揮家威廉·卡利沃達(Wilhelm Kalliwoda, 1827-1893)指揮首演【注:“棕樹節”又稱“圣周”(Holy Week),是耶穌受難周,即復活節之前的一周。據圣經《福音書》記載,耶穌于受難周開始的那天騎驢入耶路撒冷,民眾用迎接君王般的禮遇手持棕櫚樹枝、歡呼耶穌的到來】。這首序曲一直是音樂家們最喜歡的拉夫的作品之一。拉夫在1865年中還完成了他的《E小調第三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3 in E minor, Op.136)和影響更大的《D大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 No.3 in D major, Op.128)。后者和前兩首小提琴奏鳴曲一樣,也是四個樂章的,一出版就很受歡迎。拉夫把它獻給了他所尊敬的作曲大師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的好友和同事、著名的小提琴教師費迪南德·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1873)。大衛在給拉夫的信中寫道:“這是一首真正的行家的作品,上帝一定會獎賞你的”。緊接著在1866年初,拉夫又完成了他的《G小調第四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 No.4 in G minor, Op.129),這首奏鳴曲又稱《彩色奏鳴曲》(Chromatic Sonata),這是拉夫五首小提琴奏鳴曲中演奏最多的一首。 1866年,奧地利與普魯士為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爆發了奧普戰爭(Austro-Prussian War, 14 June-22 July 1866)。在這場戰爭中,以威斯巴登為首府的拿騷伯國站在了奧地利一邊,最終普魯士在七個星期后取得勝利,拿騷伯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也就是在這一年8月,拉夫的岳父愛德華·杰納斯特(Eduard Genast, 1797-1866)突發腦溢血去世了,一直將這位岳父視作自己第二個父親的拉夫十分悲痛。雖然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戰亂和岳父去世的痛苦,1866年拉夫還是完成了他的無標題的《C大調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2?in C major, Op.140),1867年3月1日在威斯巴登的一場宮廷劇院音樂會上首演,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兩年后,這部交響曲又在拉夫的指揮下在萊比錫的布商公會音樂廳(Gewandhaus)演出。不過,相對于他的《第一交響曲(致祖國)》和后來的《第三交響曲(在森林)》來說,這部交響曲的“知名度”要差一些。 1867年,拉夫完成了他的《A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4?in A minor, Op. 137)和《G大調第五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5?in G major, Op.138),還寫了一首管弦樂曲《節日進行曲》(Festival March, Op.139。?這一年他繼續創作了一些比較大型的作品,其中就有《德·普羅芬迪斯,詩篇130號》(De Profundis, Psalm 130, Op.141),這部由管弦樂隊伴奏的八聲部大合唱是題獻給李斯特的,該作品首先在威斯巴登的一個大眾音樂節(Allgemeine Musikfeste)上首演,隨后又在其它多地演出。 1868年他完成了三幕喜歌劇《口令》(Die Parole, WoO 29)。劇本是由拉夫根據一部喜劇改編后寫成的,以筆名“阿諾德·博爾納”(Arnold B?rner)發表,不過這部歌劇沒有能公開演出。這一年他開始創作繼《第一交響曲(致祖國)》后又一部標題交響曲《F大調第三交響曲(在森林中)》(Symphony No. 3 in F major “Im Walde”,?Op.153),這是他一生中最成功和最常演出的作品之一。這部交響曲由四個樂章分成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樂章是“快板”(Allegro),標題為《印象與感受》(Impressions and Feelings);第二部分由第二和第三樂章構成,第二樂章是“柔板”(Largo),標題為《夢中》(Dreaming),第三樂章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標題為《樹妖之舞》(Dance of the Dryads);第三部分即第四樂章是“快板”(Allegro),標題為《晚上》(At Night),全曲演奏時間約四十五分鐘?!兜谌豁懬ㄔ谏种校?870年4月17日在魏瑪首演時,受到了觀眾的“狂熱的歡呼”,據說“熱情的旋風席卷了整個音樂廳”,拉夫“在觀眾近乎野蠻的歡呼聲中登上了舞臺?!瘪T·彪羅將這部交響曲描述為拉夫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有一則評論預言:“對拉夫《第三交響曲》的贊譽會貫穿這位作曲家的余生”。由于這部作品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描繪性的特點,1871年由萊比錫的音樂出版商基斯特納(Kistner)出版后迅速傳播到了英國和美國,成為十九世紀末世界上演奏最多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當時一位美國音樂評論家甚至稱這部交響曲是“為數不多的、值得與貝多芬和舒曼的交響曲一起載入史冊的交響曲之一?!? 《F大調第三交響曲(在森林中)》大獲成功后,當時最知名的音樂出版商都在爭奪拉夫作品的出版。在整個1870 年代的上半葉,拉夫確實也以幾乎不可思議的創作速度滿足了他們的愿望。無數的獎項和榮譽也隨之接踵而來,使拉夫在當時德國樂壇上成為一位“風云人物”。 1870年,拉夫完成了三幕喜歌劇《魔影女士》(Dame Kobold, Op.154),劇本是一位叫保羅·雷伯(Paul Reber)的作家根據十七世紀西班牙戲劇家、作家佩德羅·卡爾德隆·德·拉·巴卡(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 1600-1681)1629年創作的戲劇《隱形女士》(La dama duende)改編的。與他在1868年完成的三幕喜歌劇《口令》不同,這部喜歌劇獲得了成功,這給了拉夫很大的鼓舞。1871年春夏之際,此時普法戰爭已近尾聲【注: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的普法戰爭(Deutsch-Franz?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意志邦聯,并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由法國發動,最后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后建立了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1918)而告終】,拉夫創作了《G小調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G minor, Op.167),與他的《第二交響曲》一樣,是一部采用傳統四樂章結構的無標題的交響曲,全長三十到三十五分鐘。1872年2月8日在威斯巴登皇家劇院(Royal Hoftheatre in?Wiesbaden)舉行的一場音樂會上由奧地利指揮家威廉·雅恩(Wilhelm Jahn, 1835-1900)指揮首演,同年10月出版。10月25日在法蘭克福演出六天后,又在萊比錫布商公會大廳(Leipzig Gewandhaus)由拉夫親自指揮上演。1873年2月,比利時著名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亨利·維厄當(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在布魯塞爾指揮演出了這部交響曲。當時還很年輕的德國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萊茵伯格(Josef Rheinberger, 1839-1901)說:“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有許多值得贊賞的優點,而我特別欣賞的是其中那些高貴的旋律,遺憾的是,這樣的旋律如今已經很少聽見了”。盡管《第四交響曲》也取得了成功,但很快就被拉夫的下一部交響曲所取得的更大的成功掩蓋掉了。 1872年,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拉夫完成了又一部標題交響曲《E大調第五交響曲(萊諾爾)》(Symphony No.5 in E major?“Lenore”, Op.177)。它的創作的靈感來自德國作家戈特弗里德·奧古斯特·伯格(Gottfried August Bürger, 1747-1794)1774年出版的著名敘事詩《萊諾爾》。這首敘事詩所述的故事通常又被認為是源自十八世紀有關“七年戰爭”(Siebenj?hriger Krieg, 1756-1763)【注:1756年至1763年歐洲和北美洲一些強國間的混戰】期間的一些民間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在一場戰役結束后,年輕的姑娘萊諾爾急切等待未婚夫威廉從戰場上回來與她完婚,威廉的許多戰友都陸續回來了,而威廉卻一直渺無音訊。于是萊諾爾開始責怪“上帝”對她不公,這讓她的母親十分害怕,因為“責怪上帝是要下地獄”的。一天午夜,一個在黑暗中看起來很像威廉的陌生人敲門要萊諾爾和他一起去看他們的“婚床”,萊諾爾喜出望外,便與“威廉”一道騎上了一匹黑馬,在月光下沿著一條充滿怪異景色的小路疾奔,黎明前他們到達了“婚床”邊,此時的“威廉”瞬間變成了一具骷髏,露出了“死神”的真面目,而“婚床”則正是威廉的墓地,里面躺著的是威廉的骨架,旁邊是破碎的盔甲,萊諾爾腳下的地面突然開始崩塌,月光下,一群鬼魂圍著垂死的萊諾爾在跳舞......。拉夫對他的這部交響曲作了這樣描述:“戰爭破壞了一對戀人的幸福,男子必須和他的戰友一起奔赴前線,留下了女子獨自待在后方,孤獨產生的不祥預感占有了女子的靈魂,發著高燒的女子在幻覺中仿佛看到了已死亡的戀人,同時她也面臨著自己的死亡?!焙退摹兜谌豁懬ㄔ谏郑芬粯?,這部交響曲也是由四個樂章分成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的標題為《愛的幸?!罚↙ove's Happiness),這部分由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和第二樂章“十分寬廣的行板”(Andante quasi larghetto)構成;第二部分的標題為《分離》(Parting),也就是第三樂章“不安的進行曲速度”(Marsch Tempo. Agitato);第三部分的標題為《在死亡中團聚》(Reunited in Death),也就是第四樂章“快板”(Allegro)。1872年12月,拉夫的《第五交響曲》在德國北圖林根(North Thuringia)地區的桑德豪森(Sonderhausen)的一場只有二十人參加的私人演出會中首演。1873年在柏林公開演出后受到了公眾熱烈的歡迎,很快,這部交響曲就在德國其它地方以及英國和美國傳開了。英國著名音樂學家埃比尼澤·普勞特(Ebenezer Prout, 1835-1909)在談到拉夫的這部交響曲在英國首演時說:“那些在現場聆聽這部交響曲的人將不會忘記這部作品給他們帶來的心靈上的感受?!边@部標題交響曲被普遍認為是拉夫寫得最好的交響曲,也是今天最常演出和錄制成音/視頻最多的拉夫的交響曲。1970年由英國作曲家和指揮家伯納德·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指揮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全球第一次錄制了拉夫的這部交響曲。伯納德·赫爾曼將這部交響曲稱之為“浪漫主義標題交響曲的最佳典范之一?!边€說:“它應該與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的《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H 48),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浮士德交響曲》(Eine Faust-Symphonie, S 108)和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 1840-1893)的《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放在同一個位置上?!? 1873年拉夫又推出了《D小調第六交響曲》(Symphony No.6 in D minor, Op.189),這部交響曲原先有一個副標題《生活、奮斗、痛苦、戰斗、死亡、追求》(Gelebt, Gestrebt, Gelitten, Gestritten,?Gestorben,?Umworben),應當是一部“標題交響曲”,但后來在正式出版時,又將這個副標題去掉了,所以又成了一部無標題的交響曲?!兜诹豁懬凡捎昧藗鹘y的四樂章結構。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樂章開始于一段弦樂的撥奏,引出了D小調第一主題的一個重要的動機元素,然后通過一個更為抒情的旋律,用一個三聯音模式和一個以點線節奏依次降階處理的過渡樂段進入第二主題。第二樂章:“活潑的快板”(Vivace)。開始于一段在弦樂伴奏下長笛獨奏的快速的降B大調民間舞蹈,其中有一段是降E大調的抒情的三重奏,此時木管樂器用切分音伴以弦樂器的撥弦,奏出了舞蹈的節拍。接下來是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式的廣板”(Larghetto, quasi marcia funebre)。在雙簧管、圓號和其它木管樂器的伴奏下,弦樂隊奏出了葬禮進行曲,接著第一小提琴組和單簧管組演奏了一段很長的降B大調主題的旋律,保持行進的節奏。D大調的第二主題氣氛更為莊嚴,帶有一種不可測的懸念的氛圍一直到樂章的最后。第四樂章:“有生氣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樂章一開始就充滿戲劇性,弦樂演奏的帶有暗示性的和弦似乎是對極具特點的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回應。緊接著是這個樂章的D大調第一主題,隨后是配器極為精致的第二主題,在重新回到第一樂章的那種情緒后,整個樂章就在象征勝利的氛圍中結束。 在1870年代的最初幾年中,拉夫除了完成了上面這幾部交響曲外,他還創作了一批重要的室內樂作品,包括:1870年寫的《A小調第三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3?in A minor, Op.155)和《D大調第四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4?in D major, Op.158);1872年寫的《C大調弦樂八重奏》(String Octet?in C major, Op.176)和《G小調弦樂六重奏》(String Sextet?in G minor, Op.178)。此外,他還在1870年到1871年創作了《B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1?in B minor, Op.161);1873年創作了《G小調小提琴與樂隊組曲》(Suit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in G minor, Op.180)和《C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in C minor, Op.185),可說是成果滿滿。這里說說他在1873年創作的《D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in D minor, Op.193)。當時德國有一位相當不錯的大提琴家弗里德里希?格呂茨馬赫爾(Friedrich Grützmacher, 1832-1903)覺得,能供大提琴家演奏的協奏曲實在太少,于是專門去找了拉夫,希望他能創作一部大提琴協奏曲“安撫一下我們這些‘處境十分可憐的’大提琴手”。拉夫答應了他的要求,并在完成這部大提琴協奏曲后題獻給了這位大提琴家。1874年這部協奏曲在德累斯頓由格呂茨馬赫爾首演。演出結束后不久,他寫信給拉夫說:“你的大提琴協奏曲已經被許多資歷不同的大提琴手演奏過了,估計想演奏這首協奏曲的人還會更多,因為作品給了大提琴手們極大的樂趣。我很高興的是,它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完全證實了我原先的預測?!庇捎诓簧俅筇崆偈旨鼻械叵M葑噙@部作品,1875年4月,萊比錫齊格爾出版社(C.F.W. Siegel)出版了這部作品的樂譜?!禗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由三個連續演奏的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為“快板”(Allegro)。在弦樂的顫音和定音鼓的動機背景下,大提琴奏出極富“拉夫旋律風格”的第一主題,在一段樂隊全奏后,大提琴奏出了抒情性的第二主題;第二樂章為“小廣板”(Larghetto)。在圓號奏出的簡短的引子后,大提琴接過圓號的旋律奏出長線條的、略帶憂郁氣質的旋律,整個樂章基本上建立在這個單一主題上,最后漸漸地淡去;第三樂章為“終曲,活潑地”(Finale. Vivace)。開頭的銅管齊奏一掃第二樂章憂郁的情緒,大提琴以無窮動的旋律風格奏出愉悅的主題。 應當說,到了1870年代中期,拉夫已經到了他音樂創作的巔峰,一部又一部的大型作品接踵而出。1875年他的又一部標題交響曲《降B大調第七交響曲(在阿爾卑斯山)》(Symphony No.7 in B flat major“In den Alpen”, Op.201)問世,同年12月30日首演。盡管拉夫出生在瑞士,但1845年,即二十三歲時他就離開瑞士到了德國,也就是說,成年后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德國度過的,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故土瑞士。此時已年過半百的拉夫寫這部作品,就是為了表達他對故土的懷念之情,同時也是向他的祖國瑞士致敬。這是一部描述性的作品,是拉夫早年對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回憶錄”。全曲由四個帶標題的樂章構成,第一樂章:“行板轉快板”(Andante-Allegro),標題是《漫步在高山中》(Wanderung im Hochgebirge)。樂章有一個宏偉壯麗的序奏,令人印象深刻。然后通過一組圓號的相互呼應,似乎像慢鏡頭一樣展示了阿爾卑斯山中的自然美景,快板的第一主題相繼由大管、長笛、圓號和雙簧管奏出,然后用“拉夫式”處理方式將主題的各種素材加以變換,直到主題重新出現。第二主題是一個一聽就不會忘記的旋律,這兩個主題經過一個略顯單調的賦格過渡段發展后,音樂由熟悉的兩個主題再現而結束。第二樂章:“類似快板的行板”(Andante quasi Allegro),標題是《在旅店里》(In der Herberge)。樂章以G小調開始,由弦樂引入輕快柔美的主題,在低音大提琴伴奏下,大提琴演奏的旋律逐漸擴展成為一首典型的德國舞蹈。中提琴以C大調引入了一段浪漫的旋律后,在G小調主題回歸之前,單簧管和長笛在降E大調上演奏了一段上升的令人愉悅的樂段,然后轉入更歡快的G大調,最后以G小調結尾。第三樂章:“十分寬廣地”(Larghetto),標題是《在湖上》(Am See)。中提琴和大管在C大調上演奏了一個抒情而寧靜的主題,然后,仿佛從遠處傳來的悠長的長笛、雙簧管和圓號聲增加了音樂的畫面感,而定音鼓的敲擊聲讓人聯想到了即將來到的暴風雨。第四樂章:“有生氣的快板”(Allegro con spirito),標題是《在摔跤節,告別》(Beim Schwingfest; Abschied)【注:施溫根(Schwingen)是瑞士阿爾卑斯山民的一種摔跤方式,比賽時,兩位摔跤手各握緊一根皮帶,誰能用皮帶將對手的肩膀壓緊在地上就算獲勝】。在這個樂章里,拉夫用了生動的音樂語言描繪了這項運動給人們帶來的輕松而喜悅的心情。樂章一開始,在低音樂器沉重的節奏下出現了第一主題,一個更為強烈的帶符點節奏的G小調插部引入了對這個主題的對位處理,讓人回想起第一樂章開始時的氛圍,整個樂章在一個非?!叭鹗炕钡膭倮麍鼍爸薪Y束。1876年這部交響曲由萊比錫的“羅伯特·賽茲”(Robert Seitz)音樂出版社出版。 然而,《第七交響曲》并沒有獲得拉夫預期的成功,他的粉絲們對他的要求越來越高了。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和不使他們失望,拉夫仍然繼續他快節奏的作曲風格,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又創作了包括四部交響曲在內的一大批作品。同時,他也很快就要離開已經生活和工作了十幾年的威斯巴登到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去了。關于這些,將在下一篇文章中繼續為大家介紹。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拉夫的鋼琴與樂隊演奏的音樂會曲《春之頌》: 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0bJXyC4eiCrN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拉夫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https://www.zhiyuezhe.com/composition/joachim_raff_cello_concerto_no-1_in_d_minor_op-193/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拉夫的《第五交響曲(萊諾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x41177Z1/?p=5 打開以下鏈接可以聆聽/觀看拉夫的《第七交響曲(在阿爾卑斯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x41177Z1/?p=7